作者简介:罗林,本名罗绪林,上海人,生于20世纪60年代,年轻时就爱好文学,曾公开发表过一些诗歌。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用诗歌吟唱美好的生活。上海浦东新区作协会员,曾出版诗集《拾日子》。
七 月 的 菱 角 湾
罗林(上海)
夏季使着媚眼儿
来到菱角湾
几棵柳树,几棵刺槐树
还有门前结籽的梧桐
相映一湾河水
菱角在水浅的地方成长
脆脆的夏享
脆脆的我的童年
去岁,我在城市的街边
遇到你
花白的头发
仿佛掠到了那一湾河水
七月的菱角湾
风,在黄河故道上
吹过一季又一季
今夏,菱角在浅浅的水边
翘首,新建的白墙黛瓦
农业嘉年华
农业科技展示园
农耕生产旅游线
2020.5.14
【今音评论】
诗歌口味和回味的截然不同
《七月的菱角湾》从题目来看,已经满足了诗歌创作时的文学语言要求。这首评论题目,诗歌由题目来决定诗歌的旋律,是以稳健见长,它表现在这首诗歌的口味和回味的截然不同。
如果说美中不足的是最后一段只要保留第一行,这就显示出了诗歌的余韵未尽。这是诗歌在创作时需要留出的空间想象。从诗歌的回味角度去认识,是这么一种情况。
但从口味来看,它也是按照读者的素养来划分层次的,比如面对这首诗有这几种情况,一是仁者不忧,二是知者不惑,三是勇者不惧等。比如,仁者不忧是可以由第一段第五行的“相映一湾河水”中的“相映”来作替代。知者不惑也可以从诗歌第二段第二行的“脆脆”来作指代。而勇者不惧则是用第三段第三行“花白的头发”来作代入。
这三个意象可以组合也可以独立参悟,并由此把诗歌所关联的几个段落的空间彼此连接在一起,思路也由此打通。这种说法与效果,也只是适用于一部分人,而不是全部。如果要想从这首诗歌中找出差异或是矛盾焦点,是在于勇者不惧和诗歌题目之间的关系是否吻合。
这个问题就要从第三段第三行“花白的头发”角度去予以求证,而这样的求证过程,是指一个人对这个意象认识的心路里程,比如,心里与外部世界能否对应得起来;纵向之间的情感矛盾始与终,能否找到一个缓冲点等,同时,这也是从文学和自然有着某种特殊关系的角度去看待的。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中国知青作家杯”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