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明月几时有
文/罗林
又到八月十五月亮圆
苏轼在哪里
水调歌头在哪里
青天中有几句几段
有琼浆几杯
让我抬头
让我举杯
天路很长
二十四小时
我走了七年
二仟伍佰伍拾伍年
我走到了天上
几度迷离
几度梦醒
转不出朱阁
攀不上琼楼玉宇
文稿纸空空
我要到天空拾诗句
拾苏轼的诗句
把踉跄的脚步照月亮
把白发照月亮
让心,在老家的庭院中婵娟
罗林,2020.9.1
[今音评论]
学会接受后的思想豁达和强健
《寻找,明月几时有》体现了站在月光之下的正义意识。诗歌把过往的一幕幕摆了出来,六段二十二行,诗歌题目也是作为善良人想通的一件事。
其想通在于把第一段第二行的“苏轼”化作第三段第一行的“天路”,这个思维比较独特的地方在于对世尘归土的理解,比如来自自然和回归自然。
有些作者和读者每逢阴历八月十五容易借月抒怀,因为月亮的柔美,也会使人的心情变得阳光起来。尤其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更容易接受外界的人和事。这也是“我走到了天上”去寻觅的一个原因。同时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自闭行为的人的思想变得豁达。
自闭的人其实是自我拒绝,而在这首诗歌当中所要借鉴的是,学会接受。由此变得豁达。这首诗歌的意义在这里。于是在诗歌的第四段,提出了要接受的内容,比如,“迷离”、“梦醒”、“转不出朱阁”、“攀不上琼楼玉宇”和“文稿纸空空”等。
然后,看出了这首诗歌人物的主动性也体现在第五段的两行,“我要到天空拾诗句/拾苏轼的诗句。”这时候,在诗歌处理上,能够感觉到人物在用第五段的两行在用表情调节情绪,作为有度和适控的体验方法。
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个借鉴方法,当六神无主的时候,不妨用微笑来调节情绪,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这首诗歌的思想张力与内涵深刻,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能真正含有底蕴。
从中可见的是人物既是人才,又见人品好,其中,对诗歌人物的人品最重要的认识,也是根据人物对活着的理解为追求、为要务来确定其心里的所想。这也是诗歌人物的体会。主要是去“天上”追寻那些体会不到的感觉,这个区别,和常人世界里的世俗与偏见是格格不入的。
对“天上”有些东西的认识与理解,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在某一段时间和某一个年龄段内,才能够体会得到,比如,诗歌人物体会“苏轼”便是如此。如果,过了这段时间,这种感觉就再也追不回来了。
同时,诗歌在设计线索走向上,也注意到了有些东西万一失去了之后,也注定会变成一种习惯,比如诗歌人物对第一段第三行“水调歌头”的认识,对第二段第二行“琼浆”的感悟等。人物在第三段第五行“走到了天上”之前,也只是一个虚幻的认识。
然而这一切,后来是否印证了,诗歌没有触及,而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便是诗歌的第六段结构的三行。从中归纳出的是该段的第三行依然还保留着那个习惯,如,“让心,在老家的庭院中婵娟。”
说明人物的活动还在进行之中,透视出一个征途未卜这样一个事实,但这个事实并不妨碍人物继续保留对“琼浆”的体悟,这就是习惯,和人物的最终是否成功毫无关联。
另外重要的是,通过对诗歌人物“走到”“天上”的了解和认识,一靠智慧,二靠气魄,第三,还有一种别人不具备的东西,但又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读者感觉得到,它的名字就叫,人格魅力。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