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音评论】
诗歌直指人物命运的碰撞
给华心教授写评论会感到相对放松的理由,就在于我和他的论点好似同出一辙。诗题的直接了当,其实是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为何弃子。作为这样的提问和视角,作者把它进行回避,则从正面的以温暖、以关爱和以柔和心的凝聚力上,作了详尽的铺开。
像这样的处理诗歌题材的方式,是作为现实生活中所遇到问题善后处理上,值得重视。而熟视无睹会让心觉得寒。任何一首诗歌,都存在着一个朝哪个方向发展和驾驭的问题。
而在这首诗歌中,首先看到的是诗歌题目的犀利和警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这一点,有点思想的人,都能看得到。诗歌以明显的委婉手法来表示的特征,同样也需要是有思想的人才能够感觉得到。比如感觉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在这一点上,诗歌创作和小说存在着同样的道理,它就是对故事的场面进行描写与刻画,并且还进行展开。那么,就看这首诗歌是用了三个自然段及二十一行来完成了这首诗歌的创作。读后无语,也是一部份人的感觉。
于是,这首诗歌的影响产生了。产生在飞机上;产生在第三段第五行“可怜的幸运孩子啊”;产生在“新父亲”的脸上。这一切都发生在诗歌第一段的第二行“灯光柔和的机舱里”。这一句是以它的内在的品味,而不是“无情虚伪”,牢牢地撑住了这首诗歌的框架与形式。反之的一切,就会变成另一种命运的演绎。
当然,现实生活每天都在演绎着各种命运,于是,在命运之间也有碰撞。而在这首诗歌里面,所碰撞出来的是“新父亲”的“真爱”。令人遐想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