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子瞳(姜传春),性别:男。生于南国长于北疆,江南的水给了他灵性,北方的风教会他硬朗,天地万物皆可入诗,灵魂独舞时,夜话成行。吟游诗人,现居北京……

【在云端】
文/子瞳
无意和云朵做对
鸟飞
也是一种
高傲的飞翔
草高
高不过大树
清芳
仍旧能
四处奔走
说什么
大风来兮
我去过
飓风的风眼
那里是
绝对的宁静
可以供
一支军队打坐
没抵达过
炽热的太阳
坦诚的月色下
也有温暖
在我
被融化之前
请退掉
所有的悲伤
叶子
埋葬的旷野
见证过
枯荣的兴衰
开口
说话的乌鸦
发音
不一定
比喜鹊差
夜莺
驻唱的主场
百灵鸟
不会来亮相
山路上
有它的山歌
云端里
有天籁的清唱
证明
我来过的人
有些
早已作古
风相信
他们还活着
让秋天
有了温暖的
微笑
...
【今音评论】
在灵魂,有一个天亮的启示
《在云端》无意中的有意是指段落数和岁月年的吻合,也因此诗歌往往被容易忽视的出彩之处。它是一个广义上的理解。比如理解意象、理解旋律、理解句型等都不为过,而在这个“云端”,是以题赋予了诗歌观察视角位置所处于的高。
是作为诗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一个境界,它具有站在山巅一般的感觉,同时来给予诗歌起扛鼎之力,是诗歌人物对无奈和心酸的理解,就在于第三段第四行的“飓风的风眼”。非常严峻和现实的一道,就摆放在那个地方,有“草高”、“大树”、还有“鸟”等,都踏了过去。
诗歌所描写的残酷也由此显现出来,令人深思。看似评论用断章的手法来截取诗歌的一些场面所出现的拼接,它的用意立足在一个善,和一个避字上。这两个字如果究其根本的话,就在于知道。而道在这里起的是宽泛义作用。
这个作用之有效,如果继续围绕欣赏这首诗歌的话,就会有意识地将它的意象“草”、“大树”等已经进行了变形处理,而这种处理的目的,就是要对“那里”,保持一种“清芳”状。作为心理防御,必不可少,同时也可以由“清芳”到达一个“天籁”“清唱的”境界。这个过程之艰辛,在诗歌里面历历在目。
从这首诗的整体衡量上来看,诗从第五段至第十二段,属于拓展。也可以从补叙的角度对它再次思考,比如思考扩展的细节缜密,其表现为对诗歌的场所和物景的定位,定“在我/被融化之前的”时段位(参考第六段);定意象“叶子”的厚度,用它来喻证和穿透历史(详见第七段)。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