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了》 作者:林新华

年过中秋,感觉天上的月亮也特别明亮动人,云朵比平时仿佛更轻柔洁白,天空似乎变得更加浩瀚湛蓝。山上也悄悄爬出了一堆红一爿黄一片褐,数色点缀映衬,层峦叠翠,河山壮美,赏心悦目。
出门的人少了春天的霏霪和泥泞,潮湿和霉变;少了夏月烈日的烤晒和闷雷的惊唬,飓风的袭扰和暴雨的洗劫。好在这些烦人的坏东西都在秋天大踏步赶来之际,销声匿迹了。

人们想念秋天,感恩秋天,拥抱秋天,更甚过春天,这不会引起任何人的不适和置疑吧!盼望春天,譬如人们饿扁了肚子,想尽快得到一顿美餐更迫切。
无论是行色匆匆的赶路人,或是漫步赏秋的游人,在金秋十月,都会有一种不期而遇、不约而同的惊叹:“桂花开了,桂花好香啊!”人们渐渐地慢下脚步,凑上前去,细细地观赏着满树金黄色的桂花,大口大口地吐纳着弥散在空中的桂花香味。桂花在萧凉的季节独立特行,犹如鹤立鸡群,在秋天里显得尤为耀眼烁目,惹人喜爱,以致成了秋天的代名词,成了人们遐思遥想的神树。
瞧,他们是如此的轻松,如此的入神,又是如此的愉悦;秋天宛如一位倾城倾国的美丽少女,桂花就像少女披肩飘落的秀发,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桂树普遍生长于南方,适应性强,四季常青,树高三五米,成长后如伞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颇少瞅见桂花,按习俗在农历年底蒸“松糕”时,偶尔不知从哪儿弄来的桂花,轻轻而均匀地洒在“松糕”表面,既好看又喷香好吃。八十年代初,国家政策变了,人们思想也跟着变了,讲审美重环境了,在庭前院后、空闲杂地、墙角宅基、公园绿地载种了大量桂花。现在许多人家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屋里房外香喷喷的桂香。而今,桂花也不单单洒在“松糕”上,人们对它的认知又在进步,它有祛湿功效,患处敷上桂花,会有奇效;寒胃的人将桂花弄来烘干,品绿茶时洒下若干,香气扑鼻,既好看又暖胃,挤上了饮茶珍品。
秋天,有人赞美过鲜艳妩媚的芙蓉花,有人赞咏过挂满枝头金灿灿黄亮亮的柿子,可横瞧竖瞧,还是桂花衬着绿郁郁的叶子,显得端庄、朴素、厚实、耐看、有活力。每年的中秋过后,米粒大的由五瓣花叶组成的花瓣,从枝叶中慢慢地冒出来,至农历九月下旬,盛开于全枝,远远地就能闻到醉人的桂香,沁入心脾,神清气朗,妙不可言。惹得古今许多文人墨客手痒技骚,纷纷吟诗作画,留下了一首首一幅幅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佳作。
其中,宋朝诗人吕声之对桂花情有独钟,在一个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煌煌晴日,一边赏桂,一面诗兴大发,作《咏桂花》一首,悠然吟道: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咏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
清影不嫌秋露白,新业偏带晚烟苍。高枝已折郄生手,万斛奇芬貯锦囊。
吕声之的《咏桂花》诗,充满着浪漫色彩、写实手法和空灵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他将桂花誉为一年百花中的冠花,可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单凭金桂香飘十里的独特魅力,可谓当仁不让了。
2020·10·29
《桂花香了》 作者:林新华

林新华
来源: 中国大民书画院
摘要: 林新华,男,1966年8月出生,大专学历,书法家、文化学者、作家。浙江乐清市人。现为中国大民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师、《乡村振兴网》浙江副主编、乐清市中雁荡山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乐清市新闻摄影协会执行会长。
林新华早前从事军旅、新闻、法律和行政工作。数十年来,林新华笔耕不辍,与文化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报刊上发表了散文、游记、影评、论文、记叙文、短小说、议论文、报告文学等不同体裁的文章达数百篇,尤其多篇议论文在中央和地方报刊上发表后,引起广泛反响与关注。林新华多次应农业部邀请,参加有关学术研讨和讲座;林新华积极建言献策,多次向中央国家部门条陈建议,并获回复。2019年4月应中国西部散文家论坛邀请,参加贵州省江口县散文学术交流和采风活动;2020年5月应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扶贫杂志》社邀请,与国内知名作家一起,参与《扶贫论述实践故事》。
林新华幼喜书法,王、颜、欧、柳等中国古代的书家名帖均通临研习,且善于灵活学习、创作和应用,将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书法创作、书法审美有机结合。林新华经常与当地以及全国各地书画名家进行笔会交流,拓宽了书法创作视野。2016年10月参加了中国书法学院的再学习,2017年8月参加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再培训。林新华认为,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走,多临敏悟勤写,是通往书法殿堂的不二法门。学习书法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要由易及繁、循序渐进、熟能生巧、孰能驭技,再达到“水无常态、字无常形”的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