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音评论】
评诗歌中的补位
关敏仪的这首《庚子年暮春有感》,就其中一个“暮”,它能够把诗意挑起来,这个挑是指历史上的许多有关“庚子年”的说法是在于敏感。学历史和写历史,包括讲历史和悟历史用诗歌来把它体现出来,说明诗歌人物的思想境界,已经超出了常人范围。
常人所讲的“庚子年”,有的是照葫芦画瓢,也有的是照本通读,还有的是稀里糊涂打嘴炮。然而,诗歌从第一行的切入,就以“暮春”开头,也就是这个“暮”,更是让人想入非非,脑洞大开,它就像诗歌第二行讲的那样,“如夢如幻”。
几乎每一天过得都像“梦”,而“梦”也分好与不好两种。但是作为“幻”在这首诗歌里面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现象。它甚至和幻觉、幻想等密切联系在一块,同时也和“梦”联合在一起,在影响和左右人的大脑。
而在这首诗歌里面,仅仅是在左右“春”,但是从“详辨”中,主要突出了一个“幻”觉,如“美景难详辨”(详见第三行)、“绿谷”呈“迷濛”(详见第四行)、还有“花蕾已绽”,但在“在微寒風中摇曳杯盏”(详见第六行和第七行),像这样的情况,好像在其它年份不多见,而在“这庚子之年”,它出现了(详见第八行)。
可以看得出,诗歌以“暮”来显示今年的“春”所具有的特殊情感指认,这个指认的过程表现在诗歌的第一行至第七行。从诗歌的第八行开始是属于对第二层意思的切入,在这里主要是介绍这首诗歌的多切入手法的实现运用,因为在对传统诗歌的赏析上,所谓切入都是指开头的第一行。
而在这里,我们有意识谈到了以诗歌层面为主的多次切入,它是从第十行的“輕輕走過光陰的縫隙”作为兴起,这个起,是指指代的细节明确在于“光陰的縫隙”,它和诗歌的第一层意思所讲的“暮春”之间的关系,是以递进来进行补位的,补“春”的细节扎实,尤其是补那个“缝隙”的地方。
可见的是补的那个位置是实位,然而,它又和第十一行尾的“经卷”的虚位说法,从艺术层面上,而是突凸出了纯文学的那种手法。同时也为诗歌转向第三个层次的“而我”(详见第十二行),尤其从第十二行至第二十行,都是描写了这个“我”的情感起伏,像用这样的起伏来说明,诗歌的题目中的那个“有感,”而“感”,它往往是有起伏与波动的,绝对不会是那样平铺直叙。
于是,有必要认识这首诗歌创作绝对不是平铺直叙的那种,是因为想说明诗歌,它有渐进,有起伏,并且都是按照内在的层次要求来予以完成的。要在这首诗歌看出这一些,有它的难度是指诗歌给人物的情绪,设计了一个具有象征义的“巷口”(详见第十八行)。
以此来反映人物对事物认识的瓶颈状,尤其是那个“口”字,它所具有的魅力和涌现出来的活力,也就在第十九行得以展现,它就是“關不住的春色满園,”看得出,诗歌用渐进的手法,设计了三个层面并用来作转换,于是达到了人物思绪马上要冲破认识瓶颈和看到“春色满园”一样,这就是诗歌给读者带来的希望与活力。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