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发峡石驿
(清)王孙蔚
西岩马首向层宵,
秋树平明烟未消。
寂寂空亭无人见,
霜吹红叶过山桥。
注释:
早发一天未明启程或出发。
峡石驿一古代传递军情官员食宿换马的场所叫驿站,也供官员上任时使用。-般设置在县城附近。本文中的峡石驿就在丽马山脚下的行者乡、在通向长安官道的旁边。
西岩一指临潼西南方向的终南山。
层霄一指山腰上一层又层的云气。
平明一指天亮的时候
烟一诗中指秋天早晨的雾霭。
寂寂一寂静、冷落。
亭一地方官员迎送上级官员的亭子,也叫接官亭。
霜吹一本诗指寒冷的秋风。
写作背景:
顺冶十八年(16 61年)清朝开国皇帝清世祖顺冶帝突然宣布卒死。此事引起了世人的万般猜疑,至今为清史中一大悬案。(1、削发为僧、2被郑成功炮击厦门、3出天花而死。)
顺治皇帝禅位时,他留下了一份罪己诏,在罪已诏中。
他列举了自己治国不力的十四大罪过,决意禅位于玄烨。《罪已诏》其中有:宠汉抑满"、"漕运阻塞″等罪过。
国不可一日无主,八岁的儿子玄烨当年即位,(次年为康熙元年)由索尼、鳌拜、苏克沙哈、遏必隆四位满清权臣为辅政大臣,管理朝攻。这些满族辅臣早已不满朝中握有重权的汉臣,所以,辅政后极力削减汉臣权力,恐固满人的统治地位。 王孙蔚当年是福建布政使左使,朝中二品大员。王孙蔚因"意外株累,调补湖北参知”。康熙二年,王孙蔚贬为。粮道参议,去治理顺治在《罪己诏》中提到的南方"漕运阻塞"的乱象,为康熙下步削江南"三藩"储备足够的粮草。这首诗是诗人从峡石驿启程,向西去终南山下,沿秦楚古道翻越秦岭,去湖北任上。在官亭前的情景。
白话译文:
天未亮,作者从骊山脚下的峡石驿站启程,骑马向西,朝终南山下走去,准备翻越高入云霄的秦岭山脉。
沿路秋叶遍地,清晨的天空中,象烟一样的雾霭尚未消散。
寂静冷落的接官亭旁却无一人迎送。
一夜寒风,霜叶遍地,秋风吹着路上的红叶,陪护作者骑马过了山桥。
译文赏析:
王孙蔚顺治十八年任福建布政使,康熙二年贬为湖北粮道参议,仕途一路走低。此时,迎官亭旁竞无一人迎送。和以前出行相比,地方官吏这种势利行为,他怎能不感到冷落、凄凉和孤独呢?作者在这首诗中不仅抒发了自己那种孤独寂寞的痛苦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他蔑视势利、淡泊名利的乐观情怀。
作者用词精确,题目中`早发″和诗中的"平明”两词足以说明他有忠于职守、勤于政务的可贵品质。
再如:诗中除“平明″外,还有"西岩"、"层霄"等词语把时间、空间方位表达得精准形象。
作者语言涵蓄,例如:最后一句"霜吹红叶过山桥"中,作者没有用`风吹",而用"霜吹",一个"霜"字,①说明是深秋时节,②含蓄地写出了作者旅途中的冷落凄凉环境及其作者孤独寂寞的痛苦心情。同时,在作者眼里,过桥时,虽然没有地方官员的迎送,却描绘出一幅秋风吹着红叶,自己骑马过桥的秋景画卷,寓秋景以春意。在无人迎送的情形下,作者非但不觉得冷落、孤独,反而秋风和红叶给作者以温暖和陪护,陪同作者骑马过了山桥。作者的形象突现得更为雄伟高大,这不正是作者那种蔑视势利、淡泊名利、乐观向上的博大胸怀吗?也是作者端亮(即率直、坚贞)的性格和文风再现!
诗文赏析:
王孙蔚、顺治十七年任湖北案察使,顺治十八年晋升为。仕途一路走低。此时迎官亭前竟无一人迎送。地方官员的如此势利,和以前相比,是何等的凄凉、冷落。作者在这首诗中不仅抒发了自己那种孤独寂寞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胸怀宽广的乐观情怀。如“霜吹红叶过山桥”足以说明诗人在遭到贬职后仍能忠于职守、勤于政务,提早启程去湖比任上,正好说明了该王一生所具有的“淡薄名利,勤于政务″的博大胸怀。
诗中用词准确,把时间、空问、心情表达得十分精准。除“早发"外还有"平明"“西岩"、"层霄″"无"、"霜"等词,
“霜吹红叶过山桥"一句没有用风吹,而用"霜"吹形象地反映了作者上任途中冷落、凄凉的痛苦心情。然而整句 表现出了作者那种乐观主义宽阔胸怀。

简介:王斌辉,陕西西安阎良人,退休教师,王孙蔚家乡人,参加了《阎良村情》的编撰, 写作钻研王孙蔚诗词文章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