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帐谈兵(6)
整理编辑:百元生
第六集
毛,刘之争了及毛泽东对刘少奇的保护
一个问题,毛泽东能不能打倒刘少奇?一个领导人,指定了自己的接班人,后来发现不合适,要撤换他,难道不可以吗?另一个问题,刘少奇有没有错误?先抛开别的不说,就二十三条时与毛泽东的争执,刘少奇的表现就可以说是不及格。刘少奇使性子,拒绝主持会议,与毛泽东公开争吵,莫说他是接班人,就是其他人,也是不应该的。唯一的解释,是刘少奇真生气了。这固然可以说他是真性情、直肠子,没有藏着、掖着,没有搞阴谋诡计。但他是谁呀?他不是普通的人,是一个大国的未来领导人。这样就不行了,因为他是不能随便说话、随便动怒的。
在新中国的领导人中,最辛苦、最忙碌的应该是刘少奇了。在文革之前,做决策的是毛泽东,而去落实执行的第一人是刘少奇。当然,在他被打倒以后,这个苦差就由周恩来承担了。自延安中央分兵以来,刘少奇一直工作在最前沿,处理着中央繁杂的日常事务,到1959年,正式担任了国家主席,成为了毛泽东的接班人。此后承担的责任更大,做的工作更多,自然也就更辛苦。1963年社教运动中,为了摸到第一手的情况,刘少奇派妻子王光美去偏僻的乡下搞“四清”。而他此时已积劳成疾,夜间容易掉床,于是便打地铺睡在地上。以后成了习惯,直到去世,都是睡地铺的。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潸然泪下,鞠躬尽瘁,不过如此。
然而,刘少奇在人们心中的口碑却极差,一直戴着“第一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帽子,成为新中国最冤屈的人,并且至今没有被真正“平反”。这里说的“平反”不是组织上的,而是人们意识中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把他放在了毛泽东的对立面,既然毛是对的,那刘自然是错的。在战争年代,毛泽东的对头是蒋介石,那么在建国后,毛泽东的对头就变成刘少奇了。而且崇拜毛泽东的人,往往又走了一个极端,基本上把所有的错误都推到刘少奇的头上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现在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贫富差距的拉大,“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大众心理,不禁让人怀念起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时代”,故而对刘少奇这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带头人更加反感了。
那么,在刘少奇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是左还是右?是路线错误还是工作失误?是支持毛泽东还是反对毛泽东?至今没有理清楚。但有一点是无误的,那就是刘少奇的工作能力超强,在中共中枢这种强人众多的地方,能够主持日常工作近二十年,并被毛泽东指定为接班人,就证明了这点。当然,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干的活越多,犯的错误就越多。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刘少奇肯定也犯下不少错误。不过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错误基本上都是工作方法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什么路线问题。诚然,如果这些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无疑会发展到路线问题的方向去,只是这种预见,往往只有毛泽东拥有。
毛泽东在“炮打司令部”里给刘少奇定的“三宗罪”:六二年的“单干风”,六四的“二十三条”之争,文革初期的“派工作组”。仔细分析一下,都不过是面对具体问题时的正常应对。前面的两个问题已经分析过了,“派工作组”是对还是错,还是和在彭真的问题一样,看你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如果从发动文革的立场去看,那就是错误的;如果从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立场去看,则是无可非议的。而且刘少奇没有违反组织程序,决定都是中央常委会集体讨论通过,并且汇报给毛泽东的。也许正是刘少奇做的种种事情符合组织程序,要打倒他,才给他定个“路线错误”帽子的。
北京大学乱了之后,新北京市委6月3日派去了工作组。在当天召开的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通过了李雪峰提出的文革“八条要求”,此后工作组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要求去做的。毛泽东7月18日回到北京,先见了中央文革小组的人,让前来求见的刘少奇回去,已经表示了对他工作的不满。种种信息表明,毛泽东此时是反对派工作组的。但在7月21、22日常委扩大会议上,对是否撤销工作组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其中邓小平坚决反对撤销工作组,大声驳斥了陈伯达撤销工作组的提议,因此会议对撤销工作组依然是否定的。作为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自然是必须服从会议决定的。
在随后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刘少奇排名由第二位降到了第八位,邓小平则从第七位升到了第六位,李雪峰也进了书记处,并在其后几年的时间里得到重用。做最后决策的刘少奇被降职了,坚决支持派工作组的邓小平却升了一位,开始派工作组并提出“八条要求”的李雪峰也升了职。这是让人费解的,说明毛泽东在“派工作组”这个问题上的纠缠,就是要打倒刘少奇,进一步烧热文革这把火 有人说刘少奇忽左忽右,这是存在的。其原因是他的执行能力强,而预见力差,往往看不透问题的实质。无论从革命事业还是从个人角度说,刘少奇是十分崇拜毛泽东的,加上他是执行者和继承者,这就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想努力把毛泽东的意图实现,并且往往到了“过”的程度。建国后刘少奇按照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设想,主张先发展资本主义,然后用革命的手段再将其变为社会主义。这一时期他是保守的,对合作化运动也不积极,认为“冒进”了,被毛泽东来了个反“反冒进”,批评了一通。
后在“大跃进”“人们公社”运动中,刘少奇就积极起来,“浮夸风”“共产风”与他的关系很大。当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后,他则紧张的要命,62年的“单干风”,很有些慌不择路的样子。毛泽东提出阶级斗争后,则又认为阶级敌人非常强大,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是以在“四清”中采取了些很左的措施。这一切,都是预见力不足的表现,而预见性,则是毛泽东认为一个合格领导人最重要的能力。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都是有动机的。说刘少奇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带头人,是难以找到其动机的。他为什么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权位?他已经是毛泽东指定的接班人,没有必要横生枝节。为子孙后代谋经济利益?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在改开后也没有听闻他的后人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说明他和王光美对子女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
读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常常会被惊呆,“艰苦卓绝”四个字,是时时贯穿其中的。其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有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毛泽东的方法之一,是“政治挂帅”,用“共产主义”“人民解放”等口号来凝聚人心,克服那些天大的困难。因为那时的共产党人,除了“共产主义理想”,并没有别的本钱。在建国后,面对一穷二白的情况,要实现工业化,还是必须坚持“政治挂帅”,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在一定的时期内,强调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是必须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艰苦条件下的最佳选择。这就决定了,在建国后的政治生态中,必须一直是偏左的,否则,就达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既定目标。
“政治挂帅”必须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便有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左”和“右”两个派别。一些犯错误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右倾”,有资产阶级思想,准备走资本主义道路。这顶逻辑不那么严谨的帽子,使用起来却是十分顺手。工作中犯了错误,可以扣上这顶帽子;给领导提意见,也可以被扣上这顶帽子。彭德怀被打倒时是“右倾”,刘少奇62年是“右倾”、64年是“形左而实右”,林彪叛逃后也被定为“右倾”,但他们的问题一样吗?总之,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人们的错误,原因都可以向这里推的。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时间长,又是文革开始被打倒的,所以这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带头人”,便责无旁贷地独自承受了。这件他可能至死都没有想明白的事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国家民族的需要。
对于刘少奇的问题,毛泽东是心中有数的,内心对刘少奇是亏欠的,这从他对刘少奇的保护就可以看出来。就在八届十一中全会的闭幕会上,毛泽东的口气便缓和了些,他说:“对犯错误的同志总是要给他出路,要准许改正错误。不要认为别人犯了错误,就不许他改正错误。我们的政策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看二帮,团结——批评——团结。”
9月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召集林彪、周恩来等开会,说:“关于少奇同志的生活会,不要再开下去了。越开调子越高,一定要说成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再讲下去就是彭罗陆杨一帮了。我讲讲历史。”“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张国焘的?张国焘另立中央,另立中央也就算了,难道说其中没有好人?有好人,如徐向前、李先念,还有四方面军的一大批干部。张国焘不走,还是会坐在这里开会的。我们历来采取这种政策,看来是有效的。一、一个不杀。二、团结犯错误的人,改正错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没有在生活会上讲话不要讲了。世界就是这样的,永远没有清一色。批的厉害,是为了改。”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百元生,洛阳伊滨区人,文学爱好者,古稀之年喜上文字,有多篇散文小说见著报刊,多家文学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