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 面”
文/萧军
此“吃面”非彼吃面:无需筷子、不要碗,也不用张大嘴巴,只需甩开膀子加油干。为什么呢?以前乡村的孩子们把打水漂叫吃面。
我的第一位吃面师傅是父亲。那时候,我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喜欢看着他弯腰、侧身、飞快出手,把一个薄而圆的小石片扔成离弦的箭,以乘风破浪的姿态直达河对岸,只在水面上“嘣、嘣、嘣”留下几个小圈圈,并且在波浪过处一个接一个消失。

很想如父亲这般潇洒地吃面,谁知道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扔去的石片“卟噔”一下就沉进了水里,我只吃了一碗面,用打水漂的“专业术语”来讲,就是零蛋。好在我是一个专心琢磨的人,一边上眼、一边用心,慢慢琢磨出了吃面的门道。
吃面最重要的是选好石片。注意,是石片,不是石块,也不是石蛋,而且要尽量选择整体浑圆、边缘光滑,形如烧饼的石片,出手时让相对平滑的一面去接触水面,这样,它在乘风破浪的过程中摩擦力更小,动能可以最大程度的转化为势能,一路朝前。而且,圆形石片即便是遇到了水流的拨转,也仍然会力道不减,自然会在吃面中创下新记录——不是三碗五碗八碗,而是二三十碗,从长长的小河这边轻盈地跃到了河那边,让你瞬间自信满满。

石片要选对,技术也关键。初学吃面,最好先选择顺流而下。身子往前倾侧向河面,伸出手臂将石片用力掷出,最好在出手的同时,食指轻轻的拨转,使石片在自转的同时一路向前。
当然,选择入水点也很关键,一般要选在相对平缓的水面,借着水的柔软弹跳,凭借水固有的浮力,小石片像一只飞速点水的蜻蜓,轻盈的到达理想的彼岸。

毕竟万事开头难,并非任何人一开始就可以轻松的完成吃面。不过,你只要注意调整出手的角度、力度和速度,把浑身的精气神集中到这个小石片上,天长日久练下去,总会成功的。
当顺流而下的吃面可以轻而易举成功,几乎百发百中,不会轻易失手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以横贯河面的方式来吃面了。横贯的优势在于水流急缓变化相对少小,可以相对容易地控制力度、角度和速度。但这种方式也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因为石头以垂直角度去接近水流,一旦入水的角度和力度掌握不好,同样也会很快的沉入水中,创造吃面史上的最低碗数记录。虽说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但要轻易地完成这段距离,则需要加倍谨慎。当手中的小石片终于胜利抵达,并且在对岸草滩上溅起一团小小的烟尘,或者发出一串清脆的撞击声,你心中的成功的喜悦肯定是难以言表的,你一定会默默地为自己点赞。

顺流而下固然容易,横贯河面有点难度,最难的当然是逆流而上了。仅仅是选择小石片就得费一番心思:不能太重,太重行不远;不能太轻,太轻走不长。要选择那些轻重适合、大小恰当,既不会在逆流的过程中因自重过大而较快沉入水底,又不会因为自重过轻而遇水流阻碍轻易落荒而沉的小石片才合适。
逆流吃面,出手方法与顺流时大同小异。哪里略有区别?我的经验是把石片的前端也就是迎水的一方稍微向上倾斜一点,恰似逆流而上的小船,必定有一个小小的仰角,才可以轻而易举地抵挡汹涌而下的波浪的侵袭。如果把握得当,逆流吃面的碗数和效果绝对不亚于顺流而下,而且会因为小石片与水流迎面相撞而产生的串串浪花,激发出更强烈的成功快感。

没错,吃面就是打水漂。石片每在水面跃起一次就算一“碗”面。也许乡村人习惯说吉利话,嫌打水漂有点“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味道,所以才叫成“吃面”,显然有一种“我吃定你了”的非我莫属的拥有感。
这十几年,在山林丰满的同时,河流却变得更加骨感,水位迅速下降,河岸再也找不到顺水飘来的小石片了。没有了这被小伙伴们亲切地称为“面片”的小石片,吃面显然就成了一句空谈,加之娱乐方式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吃面”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不过,作为一种小小的游戏,它带给我们的启迪却在生命里面绵延:无论做什么事,顺流而下成功在望时不要盲目乐观,全力横渡决战决胜时不要自我松懈,逆流而上全力攻坚时不要畏难。
若能如此,我们这一生的每件事都不会打水漂,只会如吃面一般轻而易举:不过是端碗、拿筷子、张嘴、吸溜进肚子里那么简单。



作者简介:萧军,家居陕西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教坛耕耘33年,绝不凑合;自发教研23年,成果丰硕;兼职文史13年,普遍认可。本职之外喜欢追光逐影、舞文弄墨,愿结识更多求真、尚善、向美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