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秋时节百草黄 灾区群众耕种忙
文/倪双民
秋天是多雨的季节,今年的秋天雨水又特别多,好像上天遇到了什么伤心事:时有悲伤,大雨如注,瓢泼而至;时有幽怨,雨如断珠,时断时续;甚或抑郁,细雨如丝,千丝万缕。天空总是雾蒙蒙的,难得看到整日的阳光。
自从8月6日水灾发生后,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位的救援,灾后重建工作有序进行。田地已基本修复,道路正在紧张地修建之中。到了周末,好不容易盼来了天晴,随同孩子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村口,远远地看到一些老人和妇女正在刚刚修复的田地里忙着播种小麦。由于天气刚刚放晴,地皮松软,脚下粘带着泥丸,耕种很是不便。可他们依然是那样的专注卖力,开沟、施肥、下种、覆土,一道工序也不少,而且是那样的认真细心。我深深地感到土地与农民真是骨肉相连、割舍不断!

第二天,又是一个艳阳天,天空湛蓝,没有一丝云朵。闲来无事,我也参与到秋播的行列,与大伙一同播种小麦。下到地里,大伙根据年龄体质合理分工:年长且有经验的老农播撒麦种,相对年轻有力气的拉渠开沟,妇女及体弱者沿沟施肥,身体强壮者则负责覆土平整地面。在人群中我相对年轻,就负责操作旋耕机覆土平整地面的工作。大伙聚在一起就有了许多话题:在一起耕作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大集体时代,又说又笑十分热闹。话题就从今年的水灾说起,先是说到当时的水多么的凶猛,灾后的景象是多么的惨不忍睹:谁家的房子进水了,谁家的院子被冲了,谁家的粮食被泡了。接着说到了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救援以及灾后重建,大家发出共同的感叹:当今国家富裕了政策也好了,爱心人士也越来越多!最后又说到了左邻右舍的光景日月:勤劳聪明的人日子越来越红火,懒惰身沉的人日子起色不大。要想把日子过好还得让孩子多读书,多读书能让人聪明,学到技能,也能多挣钱。话题在不停地延续,内容不断的变换……

时值正午,组长一声号令:收工!大伙整理好农具各自回家生火做饭,短暂休息。吃过午饭,大伙陆续赶到继续劳作,一些女人还带了孩子。大人在地里不停地耕作,紧张而又繁忙。小黄狗悠闲地窝在田间似乎在欣赏人们劳作的情景,知趣的在人们身边晃动着尾巴,偶尔吠叫几声,表达自己独有的情感。孩子则在地头玩耍,粘着泥巴做游戏,有时会抓起一把泥土学着大人的样子胡撒一起,泥土落在人们的身上头上,大伙并不恼,反倒拿孩子取乐:
“种麦舒坦还是上学舒坦?”
“不种麦没啥吃的,不学习没学问,不管舒坦不舒坦都得做!”孩子机灵地回答。
“学问与种地有啥关系?”
“咋没关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学问也是种地!”

孩子的话让众人大笑不止,又不得不佩服孩子的聪明机智,几位老人都说:“三岁看老,这孩子长大一定有大出息!”突然间我想到了辛弃疾所言:“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样的田园风光正在被“爸爸外出打工,妈妈在家务农。哥哥学堂读书,妹妹田间背诗。”这样的情景替代。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变了,变得越来越看重孩子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未来发展。孩子们的进取心也越来越强,但并没有轻视农业劳动。
午间休息,人们又在讨论今年的水灾情况:秋粮一无所获,咱一定要种好小麦,好好管理,明年一定会夺得丰收。突然间一位平日里很少说话的老人说出这样的话:“老天爷让咱受灾了,田毁了,路冲了,但咱的脑袋没受灾,咱还要勤快一点,种好地管好田,争取明年夺高产!”似乎是在教育年轻人,大家听了会心一笑。

说得多好呀:“脑袋没有受灾!”人要励志靠自身,外在的救援扶持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不能解决永久的生活问题。“……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又是那个小孩的话逗乐了大家。
夕阳西下,疲累了一天的太阳在西边的山尖歇脚,余晖洒在充满芳香的田地,田地便成了金色的。夕阳照在众人的身上仿佛给人们也镶上了一道金边,人们涂在田地的身影拉得老长,劳作时弯腰曲背的身影也在不停的晃动,仿佛一出皮影大戏在金色的大地拉开了帷幕。
回望耕作过的田地,我仿佛闻到了来年六月的麦香,看看人们的表情,虽然人人疲累但个个精神,似乎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无限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