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诗外传》史说雄安之十
文/任敬虎

韩婴,西汉燕(今雄安新区鄚州)人。是西汉初年著名的经学家。以研究《诗经》著称,兼治《易经》,对易经的研究也很透彻。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在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纵火焚烧阿房宫时期,遭到了空前破坏。《诗经》由于容易背诵,所以借助经学者得以流传后世。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大师有齐国的辕固生、鲁国的申培、燕国的韩婴。他们所传授的《诗经》分别称为《齐诗》、《鲁诗》和《韩诗》合称“三家诗”,均立于学官。韩婴在汉文帝时为博士,汉景帝时做常山王刘舜的太傅,世称“韩太傅”。汉武帝时,韩婴曾与董仲舒在汉武帝面前辩论,由于他精明勇悍‘处事分明,董仲舒难不倒他。韩婴是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其诗语与齐、鲁大不相同,他推测《诗经》之意,杂引《春秋》或古事,与经义不相比附,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皆引《诗经》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经》。燕、赵一带流传下来的《诗经》皆出自韩婴。赵子、淮南贲生就是他的高徒。赵子传蔡谊,三传形成韩诗的王学,食子学和长孙学,学徒甚多。后人认为他的《诗经》学的不如《易经》学的精深,司隶校尉盖宽饶学习的《易经》出自孟喜,见到韩诗学派的《易经》虽说两种都喜欢,但是更喜欢韩诗学派的《易经》。盖宽饶是汉宣帝时期研究《易经》比较著名的大师。不幸的是给汉宣帝提建议,汉宣帝不采纳,盖宽饶当庭自杀。

韩婴曾撰写《韩故》三十六卷,用以疏通《诗经》里面的文句。又曾“推诗人之意”(《汉书.儒林传》)作《内传》四卷、《外传》六卷。另著有《韩说》四十一卷,以上著作只有《外传》流传下来。

《韩诗外传》不是一部解释《诗经》的著作,而是一部采择上古至西汉初年的历史故事与传说、人物言行、诸子杂说编撰而成的“说部”之书。《韩诗外传》不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同时它在思想和文学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韩婴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其思想直接承袭荀子,但又尊信孟子,以"法先王"代替"法后王",以"人性善"代替"人性恶"。使儒家内部斗争最激烈的两派观点达到统一。他吸收周秦观点,并加以改造和更新,认为"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统治者必须节制欲望,"轻谣薄赋","使民以时",避免战争;以"谦德"为立身行事的准则,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国家,近足以守其身"。为了维护大一统,他主张忠高于一切,孝从属于忠,若忠孝必舍其一,则宁做忠臣,不为孝子。臣下对君主要"以道覆君而化之","以德调君而辅之"。对君主进谏要讲究方式,他认为比干"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伍子胥"以谏非君而恶之",是"下忠"。因而反对廉洁直方,不赞成传统儒家崇敬的伯夷,叔齐、卞随、介子推
、原宪等人的廉洁气节,而赞成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由其道,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从而使臣民不为名不为利,能上能下,不悯不怨。不耻污君,不辞小官,百依百顺的顺民。

他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贵民"的思想。认为"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统治者要"以百姓为天",要想治理天下,必须"养民"。统治阶级必须不淫佚侈靡,应节俭,"用不靡时,养不害生",以达到"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为此,必须"教民"。以为"愚民百万,不为有民"。重申以儒家思想教育民众,提出"国之命在礼"的主张,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不成,王公由之所以-天下也,不由之,所以陨社稷也"。否定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继承和发扬荀子"礼起于欲","养人之欲,给入之求"的主张,提出"因情从欲"的观点,认为"人的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芳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失之则乱,从之则穆,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否定孔子"礼不下庶人"的观点,主张对百姓"教御以礼义",认为"百礼洽则百意遂,百意遂则阴阳调,阴阳调则寒暑均,寒暑均则三光清,三光清则风雨时。风雨时则群生宁,如是雨天道得矣"。

撰稿人简介:
任敬虎,网名清河道主,雄安礼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历史文化学者。

主播简介:
金波,原名王金波,1971年10月30日出生于白洋淀畔现雄安新区鄚州镇杨临河村(原任丘市辖区),毕业于河北师大英语系,本科学历,中国北漂春晚爱心形象大使,北漂春晚朗诵诗人,雄安任丘艺术联合会会长,雄安之声朗诵艺术团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