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由国文教育培训集团组织的洛阳市西工区第二外国语小学校外研学实践活动的100多名学员走进河南港中国际旅游集团“黄河文化倒盏村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这次校外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体验河洛民俗,让孩子们加深对民俗及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棕编是以棕榈叶为原料,手工编织成各种小动物的手工艺,是汉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也是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倒盏村的王润鑫是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项目的重要传承人、河南省泥塑棕编大师,在他的手中,一片片棕叶很快就能变成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具有浓郁民俗特色昆虫造型的工艺品,也是一种传统的儿童玩具。
在王润鑫的指导下,孩子们用棕叶练习棕编技艺,兴致高涨,他们围到王润鑫身边请教编织方法,王润鑫不厌其烦地给予耐心指导。
通过这堂课,使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有了亲身的体验和认识,也让传统手工艺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司马涧,孩子们重温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涧是倒盏村的景点之一,因司马光曾在此著书而得名。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对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下午的课程上,孩子们用纸杯和粘土等材料,通过手工制作出自己家乡的风景,并分享创意和制作过程,表达和加深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

现代家庭中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和玩具都是购买的工业化产品,孩子们没有感受过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乐趣。手工缝制沙包的课程锻炼了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的手指的灵活性,也让他们从中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和从未有过的手工制作的快乐。
在有着浓郁民俗气息的倒盏村知青广场,石磨、石碾、辘轳等一件件传统的民间生活设施都令孩子们感到新奇,也激发了他们探寻的兴趣。
通过一天的民俗和非遗文化体验,使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有了更深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现在生活的珍惜。(代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