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相遇“美”
品读冷梅美文《南山》和《汶水之上》
作者:秋水伊人
冷梅:原名李幼华,山东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莱芜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莱芜区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学高级教师。看着冷梅的简介,我的思绪又回到了2011年的《爱莱芜》网,那时我刚刚开始涂鸦写点文字,冷梅的短篇小说集《与兰花的约定》已经出版。由于在同一个网上发文发帖,于是我和冷梅加了好友要了电话,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彼此成了好朋友,要了冷梅的《与兰花的约定》捧读。当时就被冷梅唯美的文字深深地打动,心里感叹:身边还有“琼瑶”式的才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莱芜的山山水水是冷梅成长的摇篮,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冷梅的两篇美文《南山》和《汶水之上》,我反复吟诵了几遍,爱不释手。真心体会到了“美”这个字的内涵。脑海中闪现出一行文字:依山傍水相遇“美”。
冷梅的文字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美:1、文笔美。2、诗词、经典引用。3、故事描述美。4、时间跨度美。
一、冷梅文章的语言美: 比如《南山》开篇: “对南山的记忆,缘于小时候。南山并不远,距我家也就十几里路,在我家里,一推开门就能看到南山起伏的山峦。那被浮云缭绕的群山,是莲花山,在老家,称为南山。’南山起云了,要下雨了。’ ’七十二场浇花雨,才有了方圆几十里的风调雨顺。’这是奶奶常说的话。南山之于我是神秘的,以至于我常常托腮想象着它那里是什么样子?山里可住着神仙?是谁管着风、管着云、管着雨、管着风调雨顺?”这优美的语言把人带入一个清纯少女的内心世界,你可以想象:在一个古老的小山村,一个女孩托腮遥想: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神秘的南山里可住着“神仙”?
还有《南山》的最后,“……我们顺着他的手的方向看去,群山连绵起伏,山峰似莲瓣生香,云雾缭绕,天要下雨了啊……这里产的茶将会走出山外,茶香遍野。
……时光穿越千年,我不禁感慨万千,诗经里记录的爱情,一如山里汩汨流淌的泉水,清澈纯粹,有了这股清泉的润泽,才有了山里人的生生不息……”这些美妙的语言每每把人带入美好的境地,令人回味无穷!
二、诗词、经典引用美:捧读冷梅的文章,你时不时地被她文中信手拈来的唐诗、宋词名句和典故所吸引。
在《南山》一文中,自然少不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描绘的诗人日常采菊还乡、和诗人悠然自得的神态。还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那种朴素、自然而不加任何粉饰的美。在《汶水之上》一文中:看见闪着亮光的河水,这个时候,我就会背一些刚学会的古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优美的诗句冷梅运用起来是不加思索,信手拈来。
还有冷梅对经典的引用也是恰到好处。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比如:在《南山》一文中: “……据记载‘泰山东百余里,杰峙若左辅者为新甫山。新甫南扆新泰,北屏莱芜。’(明·谭性教《创修石城碑记》 ,文载清·乾隆《新泰县志》卷十九《艺文·下·记》。)新甫山,系泰山左翼支脉,山势与泰山相似, 素有‘小泰山’之称,又名宫山、莲花山。古称新甫山 。又名‘小泰山’、‘宫山’、‘莲花山’,以载《诗·鲁颂》而声闻华夏。因西周甫国东迁居此而得名,因其形肖岱而微称‘小泰山’……‘徂徠之松,新甫之柏。’《诗·鲁颂·閟宫》的‘新甫之柏’之新甫,即是此山。秦皇汉武东巡泰山封禅,在此驻跸。汉武帝建离宫于其上,因改名宫山,清康熙元年,改名莲花山。东西绵延15公里,南北兼跨济南、新泰两市,大小山脉十余条,主峰海拔999米,是新泰市与济南市最高的交界山。莲花山的九峰大部分都在济南市的莱芜内。”像是这些典籍中的文字如果不是深入研究,到处查找,普通读者是不会发现这么多的内容的,因此,读冷梅的文,无形中扩大了知识面。
三、冷梅文章里的故事美
说到冷梅文章里的故事美,我想说的是她的故事真的不那么像是故事,就是生活的真实。比如《南山》里的姨奶奶一家,包括姨奶奶、大表叔、二表叔。通读冷梅的《南山》,你面前就真的有这么几个人物在向你走来。你看: “……姨奶奶家在南山脚下的刘家林村。我记得姨奶奶和大表叔来我家的情形,他们一来,整个庄子都知道了。姨奶奶年轻时得了一场病,脑子坏掉了,剃一光头,人也痴痴呆呆的,而大表叔呢,就是一懒汉,不愿干活,领着姨奶奶出来,走到哪里就住在哪里,没饭吃就住亲戚家或向好心人家讨一口,姨奶奶和大表叔来了就住在奶奶屋,简单打个地铺,他们就住下来了。”
莱芜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一母生百子”。意思是说,就是同一父母生的孩子性格、脾气也千差万别。冷梅是这样描述二表叔的:“二表叔到是经常来我家走动,他一来我们就开心了,他给我们带来山里的水果。最早成熟的是一种俗名花红果子的苹果,也就是嘎啦苹果,这种果子长得可真好看,一面红一面粉,还那么香甜。他摘下来,早早的送来一筐,让我们尝鲜。”简单几语,就把姨奶奶、大表叔、二表叔写的活灵活现的了。
还有《汶水之上》一文中的秋源叔,冷梅也是浓墨重彩的写了一笔。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从开篇“那时的河水哦,清澈丰盈,在那片被阳光晒得发烫的沙滩上,有秋源叔散养着的一滩白鸭,河滩上有高过人头的芦苇,还有飞来飞去的水鸟。”到作者稍微长大一点“一阵“嘎嘎嘎”鸭子的叫声打断了我,那是秋源叔河岸上的鸭场。那些鸭子在河边戏嘻,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会在水草里捡到一枚还热乎的鸭蛋。”到年龄再大一点,作者自己可以独自淌过河去城里买东西,路上顺便把“秋源叔家的咸鸭蛋是要买回去给爸爸下酒,小鱼干没有多少,是秋源叔送给我路上吃的。”以及作者感叹:“在我的童年,秋源叔家冒着油的咸鸭蛋的香,和爸爸酒杯里酒的香气,香透了我的童年。”一直到文章的最后:“看到这群野鸭,我又想起秋源叔和他的那些鸭子,他拿着长竹竿赶鸭的情景恍若昨日。”
当然冷梅的《南山》和《汶河之上》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时间跨度美,两篇文章的时间跨度都几乎涵盖了她的前半生的经历和阅历。冷梅的想象力是纵横驰骋的,比如写南山,一般人比如我吧,就是写一写家乡附近的一座山,写汶河,就是写和我的村庄连着的汶河的一段,以及写一写发生在这座山、这条河的故事,冷梅却不,她写南山,不光写莲花山,还写了团山,团山的漫山遍野的梨花美。她写汶河,既写了家乡段的汶河,以及在家乡附近汶河边养鸭子的秋源叔,以及发生在我和秋源叔身上的故事,还写了嫁到钢城的少时玩伴小凤约我去看汶河源头,还去了西海公园去看白鹭……让读者也跟着她的想象一起纵横驰骋!阅读了冷梅的《南山》和《汶水之上》,我也忍不住想去写一写我心中的《南山》与《汶水》了!

秋水伊人,原名亓玉玲,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教学之余喜欢唱歌、跳舞、旅行,更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原莱芜市作家协会会员,原莱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中国作家网》等各种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事迹收入《东方创业者》、《中华之魂》、《光辉岁月》、《山东教育报》等。出版个人散文专辑《秋水涓流》和评论集《许庆胜人品文品研究》。《秋水涓流》获原莱芜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诗评《文学创作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2018.第11届“毛泽东颂”诗歌朗诵会暨征稿评选活动中,荣获“第四届屈原.蔡丽双杯杰出诗歌评论家”。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