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道奇才话雪蓑
——《雪蓑》中的人物及其诗词书法赏析
作者:周传训
提起明代雪蓑,莱芜人大都联想到他在莱芜棋山观的榜书题字“玄之又玄”碑,知道他是一位仙人、道人,一位书法家。2014年12月莱芜政协出版的《雪蓑》一书,我有幸得到一本,这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书,此书为读者全面了解雪蓑这个人物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作为诗词书法爱好者,我百看不厌,几年来,我一直把这本书放在枕边,有空就翻阅几页,惬意十足。读后深深地被雪蓑这个人物感动着,也有了初步探讨的想法,那么,书中的主人公雪蓑,到底是一位什么人物呢?
雪蓑,原名苏州,号雪蓑,又称“五湖散人兼三十六洞天牧鹤使者”,题字常署名“雪蓑子苏州”,但世人仍喜欢称其为“雪蓑”。原籍为河南杞县人,其才华卓著,诸技博通而精绝,书法、弹琴、蹴鞠、歌唱皆可海内一流;他善染翰、知音律,又善搭配古董和制药材;尤其是工于诗文、嗜好曲调。的确,雪蓑是明代中期尽一生之力游历四海名山大川的侠客道人,更是流寓山东一带(尤其莱芜)的一位文化艺术奇才。
对于雪蓑的出身和小时候的经历,这还是一个迷,这都源于他父母身份的不明朗,又加上他才艺出类拔萃。有的认为他是忠臣之后,父母遭奸臣陷害,从此流落他乡;有的认为他或为王公贵胄,因陷入宫廷争斗而逃落民间;有的还离奇地怀疑为是皇帝朱云炆(年代不符合)甚至是正德皇帝的化身,如此等等。的确,以其才学,以为非王即侯;以其行踪,又以为非神即仙。
他十岁左右,父母双亡,后跟随伯父苏百当从河南杞县迁到唐县,伯父本经营一家小酒馆。其间,并将他送进一家私塾念书,伯父对这位聪慧的侄子寄予厚望。但好景不长,一醉客醉死在伯父店中,此客家人买通官府,将其伯父羁押,一家人遂四处逃散,十二岁的雪蓑从此浪迹天下。到山东之前,他已经在全国漂泊了四十余年,“足迹且半天下”,阅尽人间磨难,参透世故人情。
说起他云游天下,可谓来无定去无踪,扑朔迷离,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中麓小令〉跋》中云:“有时跨一骞,有时著双剑;有时栖于山;有时丐于市;有时吹一角,有时牧一鹤;有时披一蓑,有时挂片毡;有时包巾而丫髻;有时跣足而蓬头;有时走鹿门,对月狂歌;有时卧鸡足,仰天长啸。”
从他受教育的思想来说,他可能生活在寺庙道观之间,但他既非出家道人,也不像居士,应是一位常寄居在道场、以道人自称、以游历僧人之身份到处游历的文人,是一位非职业性的道人。还是看他在
《〈中麓小令〉跋》中的现身说法吧:“身居法海形为赘,心若三山草木知。常有文词曰:‘自小寰中蹴鞠,年来天上神童,嘻嘻鼓腹,屋外逍遥,世人尽知我疯癫,我本不颠,谁识我抚掌’”
此文最后一句,“我本不颠,谁识我抚掌。”谁能真正识破他的真实面目呢?
他的挚友章丘人李开先(明朝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后任提督太常寺卿),是著名戏剧家“嘉靖八才子”之一,后罢官而归故里,成为雪蓑的“莫逆之交”,雪蓑因李开先而辉煌,而李开先也因雪蓑而丰富,因此,李开先恐怕是最能识其真人者。李开先在《雪蓑道人传》中曰:“雪蓑者,乃一狂妄简傲人,为之道人则非也。见人长揖不拜,即据上座,虽王公长老亦不拜。士人以其喜施舍,以为贵娇公子;善染翰(指作诗文、绘画),疑为中书舍人;知音律,能蹴鞠,疑为飘风子弟。”“足迹且半天下,高洁不染尘埃,疏放难拘礼法。善搭配古董,和制药材。人多馈(赠送)之衣服及钱物,旋(一会儿)即散之,朝不复暮计,况暖预为寒忧耶?醉后高歌起舞,更有风韵,只是玩世不恭,人难亲近耳。”此段中“高洁不染尘埃,疏放不拘礼法”一句,就是对雪蓑这一人物性格的高度颂扬。
雪蓑自从在泰安与莱芜人济南德王府腆膳官董空壸邂逅而结成“八拜之交”的异性兄弟之后,从此往来不绝,莱芜便成了雪蓑的第二故乡,莱芜董家便成了他的山东的家。由此,在董氏父子的引荐下,雪蓑结识了很多莱芜名流,其中有棋山观主持徐清太以及时任莱芜知县的陈甘雨等等。正是在这些人的支持帮助下,雪蓑在莱芜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嘉靖二十六年春,莱芜知县陈甘雨的老乡林建邦来到莱芜,陈甘雨引荐雪蓑陪同林建邦登临仙人山,二人一路欣赏了“仙溪”景观与题刻,这些题刻除了知县陈甘雨所题之外,就是雪蓑题刻。雪蓑从而在仙人山完成了在泰山上没有实现的夙愿。在仙人山东侧崖壁上有“神在”题刻,高4米、宽3米,“神”字右边“申”字中间一竖贯通到底,而“示”部只占一半,下半部分为“在”字,其结构布局可谓独具匠心,二字显得气势恢宏,气韵生动。还有题刻“雪蓑纶巾”、“苏雪蓑石榻”、“野客琴座”、“阳春台”、“少渠公锦云岩”。仙人山是雪蓑题刻最集中的地方。此题刻,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名目。
还有棋山题刻,棋山位于钢城区,棋山高570余米,为沙石山。棋山西麓南岭上有宋代大观三年开凿的石窟群,南3个,北2个,窟内有神像,当时有寺院、塔林,一时兴盛。棋山北麓有棋山观,又称岩洞真宫,为元代丘处机弟子张道源、刘朗然创建,规模宏大,是全真教在境内的重要道场。山上有巨大的棋子石,因此由莱芜知县陈甘雨借用南朝《述异记》中樵夫王质上山打柴因观棋烂柯的故事,将此列为“莱芜八景”之一:“棋山柯烂”。
雪蓑在棋山观所题刻的“玄之又玄”,其榜书雄浑豪健,霸气十足。其题刻“玄之又玄”榜书,雪蓑故意把“之”字题在上面,“以篲(大麻制作的扫帚般巨笔)为笔飞墨作书,笔势如蛟龙腾上,观者谓非仙不能”。其书在其碑题跋中称:“余常访仙(指仙人山)、棋(棋山),法吟形胜真迹,邂逅道眼因缘。”
雪蓑在山东,除了与莱芜董空壸、章丘李开先交密之外,还与青州二世衡王关系密切,成为衡王的座上宾。因此,在青州衡王的支持下,雪蓑在云门山题刻了“渐入佳境”、“超尘离梦”、“鬼斧神工”、“衰老卧云岩”、“神在”、“山居吟”六处刻石,成为除莱芜之外,雪蓑刻石较多的地方。
总之,雪蓑书法高超,不拘礼法,不管是榜书大碑,还是手书墨迹。草楷并用,古俗字穿插,间有变体、自创字,且狂而不乱,气势雄伟,巧取米芾、黄庭坚书体之所长,千姿百态,妙趣无穷。其草书,疏密诡奇,“颓然天放,仅亚于张长史(张旭)”。李开先称其曰:“真乃今之古人,至其笔用中锋,自兼四书,又高出古人者,盖奇之又奇矣!”雪蓑是名符其实的书法家。
要知道,雪蓑交友甚广,从乡耆宿老到文人雅客,从知县大人到当朝王爷等,交的大都是重义之人,且是文化素养较高之人。我想,雪蓑交往除了凭借侠肝义胆性格和一手书墨绝笔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交际手段,那就是诗词文章。
雪蓑除了给好友写序、跋或为亡人写墓志铭等之外,再就是吟诗词联语。其诗词联语可谓独树一帜,豪气纵横,在某种程度上,丝毫不逊色于“诗仙”李白。相反,李白虽然也是道教徒,但远不及雪蓑对道教的崇尚和研究程度。最能代表其词的就是《风入松》,这是雪蓑最喜欢与最擅长的。
其《风入松》八十三阙词作,大多涉及佛释仙道,但也有对大自然的歌颂,对真情实感的流露与宣泄,对世故人情的感叹。统观其词,有的大气磅礴,有豪放诗的情怀;有的悠然闲适,有田园诗的意趣;有的清新自然,有婉约诗的意味;有的玩世不恭,笑傲人生;有对流浪生活的感叹;有对孤独身世的自我排解;也有对好友与亲情以及故乡的深切思念等等。其《风入松》词作,实为中华诗词宝库中的珍品。而今雪蓑的《风入松》已经步入《全名词》,不仅丰富了《全名词》内容,而且也确立了雪蓑在明代词坛上的地位。
其诗词不乏老庄思想,如“天上人间,一切由心随造化”;“四顾星辰原有自,一川造化浑无心”;“不二法门由我,全三道脉无穷”;“半世落魄诗酒,十年顿悟玄机”等,反映了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唯物思想。
更重要的是,其诗词除了反映佛道仙释之外,其内容大都积极向上,且极尽夸张手法,佳句频出。如“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水火翻成铁汉,星辰笑我髯翁”;“准备古琴短剑,安排跨海长鲸”;“身后宁知谁保,眼前莫假为真”;“白云一抹团松盖,战西风、烂漫清秋”;“笑谈圣贤生死梦,解肚皮、大展双眉”;“有时豆炮灰心死,冷不丁、铁树开花”,“倚天长啸闲今古,走南宫、剑挂莫邪(宝剑)。”等等,大有爽快脱俗之感,又给人一种蓬勃向上、催人奋进之豪情斗志。
其词还有反映忠孝节义之内容。如他在送好友张龙冈走马上任的诗中写道:“龙岗走马襄阳道,南去北来只有书,身系国家心系母,曾参还让一肩舆。”拿孝圣曾参与之相比,颂扬了龙冈孝母的精神和家国情怀。
当然,雪蓑《风入松》八十三阙中,还涉及了不少历史人物故事,譬如《黄庭》一首:
山阴道士写《黄庭》,
呵叱天丁。
茫茫笔阵惊风雨,
鬼神愁、鹅去沙丁。
张颠濡墨草圣,
公孙舞剑青萍。
此词涉及两个典故,山阴道士养鹅换王羲之《黄庭》书法的故事,正如李白诗“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还有唐代书法家张旭因观公孙大娘舞剑后得其神而草书大进的故事。可见,两个书家王羲之和张旭在雪蓑心中的崇高地位。
再如《宝炉》一阙末句一联“堂设王维图画,案堆苏轼文章”也涉及到王维和苏轼两位重要历史人物。诗佛王维,字摩诘,他诗、画双绝,苏轼曾赞其诗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联可见,王维和苏轼也是雪蓑心中的偶像。
说到雪蓑联语,其联很有特色,不仅对仗讲究,而且匠心独运,令人惊奇,尤其在他的《风如松》八十三阙中的最末两句均是一副六字对联,可谓阙阙有佳对,联联可惊人。
还有更绝的对联,如“雪里披蓑,寒动一天星斗;云间补衲,暖回大地阳春。”此联不但对仗工整、想象奇特、自然生动、气势恢宏,而且以高度的艺术形式把人文情怀达到了极致,比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博大、含蓄、深邃。从这里说,他并不是脱离红尘的世外“道人”,他“见人或病或贫者,即施药出财救济之”,仗义疏财、济药怜贫,实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信条。
是的,雪蓑其实是一个铁骨柔肠性格的侠客道人。他对挚友兄弟董空壸的去世,更是痛心万分,有诗为证。
请看《哭董贤弟俚言二章》中的第一首:
济药怜贫夙世音,高情相类野人心。
还想八拜天医显,一别十年岁月深。
血泪染成江上草,茶茗化作古交吟。
尘埋太古无人见,惟有空壼听我琴。
此律诗,悲怆苍凉,痛不欲生,感人至深。此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巧妙运用比喻,突现了自己难以抑制的悲痛情绪,跌宕起伏,一气呵成,大有大书法家颜真卿《祭侄稿》感人之功效。
另外,其绝句诗也同样叫绝。
譬如,《青山万壑句》
人对青山山对人,不知谁是主和宾。
猛然谷里一声笛,唤出梅花垅外春。
这首诗,诗人在前两句无意中就道出了一个值得深究的命题,这就是人和大自然,二者谁是主?谁是宾?试想,大自然已有亿万年之久,而人只不过是“渺沧海之一粟”的匆匆过客而已。末句运用拟人手法,笛声出,春天来,一个“唤”字,境界全出,妙不可言。
再如,《梅雪》
爱着柔蓝得自由,满开老眼认源头。
梅填瑞雪精神在,玉砌冰衣胆气秋。
这些脍炙人口的绝句,读后令人感到高古典雅、清新自然、新颖别致,爽绝极了。
那么,雪蓑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清代寓莱文人牟愿相在《雪蓑子传》文末得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雪蓑子果仙人耶?否耶?偿贤而隐者欤?”也许留待后人去揣测吧。
雪蓑最后的归踪,也成为一个迷。李开先在《雪蓑道人传》:“年今七十有四,久不冬游,未知无恙否?”清康熙牟愿相在《雪蓑子传》中称:“遂去,不知所之。”也许,他“买青牛、便学逃禅”(《深渊逃禅》)而像老子一样西出函谷关化仙而去,而我们更希望他有一个更好的归宿和结局。
最后,笔者还是吟《七律·雪蓑道人画赞》诗一首,以表由衷地敬意吧:
雪蓑仙客走天涯,济世悬壶似剑侠。
拄杖两头担日月,狂歌一曲向朝霞。
镌碑舞墨称书绝,醉酒抚琴卧石榻。
《风入松》词藏百味,奇才铁骨后人夸.

周传训,男,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山口村人,曾用笔名丑牛,艺号听虚斋主人。生于1961年1月9日。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2年毕业任教至今已有38周年。曾荣获“莱芜市教学能手”、“莱城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莱芜市“感动我们的‘十佳教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积极投身人文教育研究和地方文史实践,多次被《莱芜市报》和《联合日报》及莱芜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
酷爱诗文与书法创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书协会员、中国书协专业一级二级(证书)、市评论家协会会员。诗词获北京诗词大赛金奖。诗文书法作品散见多种报刊杂志。著有诗文集《虚斋散吟》。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