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音评论】
自己意愿,自豪姿态,自由把握
罗林这首《放空的手》诗歌人物在选择上已经朝着自由、奔放和追求个性,摆脱束缚这方面发展。它有一个好处就在于释放心情。在这首诗歌里面,人物是以“放空”作为诗眼来要求的,并且把传统中的诗点也符合在诗眼上的做法,实质上注重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开拓。
这当中就涉及到一个方法,它而是选择在“冬季”这样的背景下,倾注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而人物思考的过程则是表现在诗歌的第二段。
在这里,诗歌创作在追求质感方面,便选择了一个人物的行为动作,“点一支烟”(详见第二段第一行)。这首诗歌在人物动作的分解上,显示出来的度,也作为创作技巧和认识问题的方法作一并考虑,像这样的形式也包括在第三段的议论特征方面。
这时候,更多文学体裁的表现手法,也在这里得到了更加深的认识,它是指人物思考的度数和对诗歌内涵挖掘的深度,关于其中有无标准的说法,这时候也因题材和人物的不同与需要,变得灵活和随机。
作为人物主观上的这些看法,它所指的方向(参考第四段),也体现出这首诗歌的清晰,如果从分层的角度去观察,便会发现诗象是在人物的境界驱动下在自觉扶正。
这个正,也是诗歌第二个特征,比如第四段第二行“双手捧出善良”就是一例。这时候,或许也有读者提出质疑,为什么“善良”的筑基非要选择在“冬季”和“北风”。这是诗歌究其深意的地方,是在于人物思维没有定型,一旦长期定型,所涉及到这首诗歌里面的想法不会太多,这就等于制约,或者说是受制于人。
长期定型的思维并不利于创作,而这首诗歌却突破了这个模式。模式从传统中来,模式也从一个人的习惯思维和经验中来。这时候认识这首诗歌的层次提高了,于是带有习惯的和保守的创作手法和理念,也就在这个状态下遭到了颠覆。
比如颠覆名与实力不相符的创作世象。那么看这首诗歌的释放方法是用了定神的手法,这个手法就是第二段第一行的“点一支烟”。从中显示出的坦然,便是人物思想上的自由,也就是独立精神所在,不依赖别人的自省属于实力,这个力是积累起来的。
像“点一支烟”这样的诗句,其中含有的诗性是在特定的“冬季”和“北风”的具体环境下反映出来的,这也就颠覆了只有用意象才能够表达诗性的狭义理解。任何一句诗语,只要配置以适当的环境和背景,至于它的诗性便会自然流露出来,问题是你能否把它识别出来。这是一个欣赏诗歌的关键。
关键和窍也有相似之处,是指主观理解的是否靠谱。这首诗歌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思想的靠谱,是纵观作者长期的创作态势趋好的方向看出来的,比如,这首诗歌是处在一个转型的框架之中,有两个特色,一个渐,另一个是扬。渐是显逐步,而扬是指创作个性和认知方法的蜕变。这首诗将从过去创作的定型,会转变到未来一个不间断的变型,于是,这首诗也就成了变型的一个桥段。
这对作者认识诗歌手法和理念的转型是重要的,而对读者来说,不一定要作这样的严格要求。内紧外松。像这一首诗歌长扬和内敛的风格,在转型之后,还会朝更高的思想自由度方向和层次去发展,比如将空间打开之后的对事物质感的描述上,会更加具体和细腻。
结合这首诗歌,用“点一支烟”作释怀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独立意识,其中有一个深思,是想表明诗歌人物的立场。这时候就牵扯到一个境界。
境界不行,自然看不透。对待这首诗也是这样。比如这首诗歌也有一个人体的机制使然,当一个人看不懂这首诗时,大脑会选择让他放弃,或者让他稀里糊涂,觉得头重脚轻。对读者而言,也有一个心理障碍和心病,觉得凡是名家都是高手,而无名之辈都是眼高手低。
如果从这首诗歌的欣赏角度来认识,认识这首诗歌所存在的好,也要求有一种妥协。但作为一方的意愿,未必能够让对方接受。这是机会,是获得更多好处的方法,而并不是一棍子把作品批的体无完肤来抬高自己和突出自己。
何况批评,需要拿出具体的个指意见和讲究方法。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为作者写过不少评论,了解作者创作手法和个性的不断变化是指有质量的思考。这首诗歌属于思考型题材。在长期习以为常的诗坛里面,引入一些具有长扬个性和含深邃之意的诗歌和评论,是为了起到震荡。
于是要寻找一个为这首诗造化的理由,便是让它出师有名,这其中就是靠评论从正面来助推一波。评出这首诗有清风拂山岗之意。作为预计,不一定失误。其实,评论也是在为诗的脱颖而出作铺垫。
如,这首诗的诗性长扬和善行而数变。变第一段的“空”为净;变第二段的“握”为觉;变第三段的“吼”为思;变第四段的“捧”为有。
这样一来,四段的层次和侧重大都已反映出来。像这种评法,和专业的评论理论也有冲突。这样的话,有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对这首诗歌感兴趣。这样的冲突就是突破。突破定型而出新,该方法就在于用比较来作区别和划分。
包括这首诗歌也有突破的地方,就在于人物的个性张扬的尺度比较大,比较奇,而后者还是以第二段的第一行的“点一支烟”为准。这时候诗歌中的“一支烟”也便具有了神采。针对这首诗,它就是定神的创作手法。
主要是指人物的疑惑已经烟消云散了,比如参考诗歌的第四段,该段作为结果,还是可喜可贺的。喜在创作的手法呈多变;贺于诗歌创作的又一个新起点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