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婆淋醋
作者/孟兴华
每年农历九月底,在我家横水吕村农闲时节是搭缸淋醋的季节,在八十年代外婆淋醋,酸酸的醋香飘荡在村庄的味道,空气中浸湿酸酸的醋香,醋房一排排大瓷缸勾起我久远的记忆……。外婆的醋坊手工醋惹得乡邻前来品尝购卖,吕村与岐山相邻种地,我们跟集去岐山县城比走凤翔县城近,我舅卖醋开着小四轮在横水东乡岐山北郭村叫卖,远远闻着酸香,村民先尝一勺鲜醋是粮食酿的醋,倒五斤醋舅送一斤醋,做臊子面味纯正宗。
相传西周时候,周文王在岐山一带屯兵打仗,猎杀了一条蛟龙,人多肉少,周文王爱民如子,为了让每个士兵都能吃上龙肉,他把蛟龙剁成肉丁,用岐山醋在大铁锅煮汤,用肉汤浇面,只吃面,不喝汤,士兵个个吃饱连打胜仗。因此,臊子面又叫蛟汤面。这个传说验证了西周文王用臊子面款待凯旋将士,岐山臊子面由来。凤翔人爱吃臊子面,东乡田家庄镇,横水镇村民待客吃臊子面醋要酸醇,家乡醋地道。外婆淋醋,夏天踩麯,中秋节前后煮料大麦小麦及五谷杂粮在铁锅里煮开花,然后装进瓦瓮里,拌上麯块继续保温发酵。夜半时分,会听见"噗哧哧"的发酵声音。等瓦瓮发满了,把醋筢筢打下去,如此重复多次。我住外婆家时,外婆忙不过来让我去"打醋",我和舅舅帮外婆每天看瓦瓮里发出“噗哧哧"声响,喊来外婆看醋发好了该拌醋了。拌醋是整个做醋过程中关键环节,事关酿醋成与败。

巜封神榜》中姜子牙封神将自已夫人封为醋神。村中醋家婆招呼醋神焚香叩拜,村中上岁数老人主持仪式。岐山臊子面醋出头酸香,做醋讲究拌醋,提前准备玉米皮,麦麸皮主料外,还要请醋家婆掐个日子,一个月三个好日子,三、六、九黄道吉日。外婆关起门,焚香请醋家婆请醋神下凡,经管淋醋。外婆将煮好的醋粕加进原料,倒在簸箕里反复搅拌,压瓷实了盖上麻袋旧衣衫捂起来,还要在上面压上石头,三四天醋粕发热了,发酵醋粕发热,醋就有酸味了,有醋流出。外婆迈着小碎脚把顶在头上的手帕捋下来,擦着额头汗渍笑着说,醋搅拌成了,有醋吃了。
听外婆念道说:拌醋中途怕耍麻达,外婆淘线请醋神,跪在醋神像前上香施法捻弄。醋神婆是十里八乡有德高望重,有搅醋实际经验的老妇人主持,醋家婆让外婆把给牲畜吃的黑豆炒熟后碾粹,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加进醋粕里,再用酒喷洒上面,跪在醋神画像面前,闭双目口中念念有词,手边搅拌发热,祈求醋家婆经管好搅拌醋粕发酵,外婆按吩咐做好搅拌热了就入味了!看是迷信一番折腾却有科学道理,醋是利用天然醋酸发酵而成,醋不入味说明蛋白质过少而不能与醋酸充分发酵,外婆炒黑豆碾粹是为了增加蛋白质,外婆靠老经验解决问题。
搭醋是体力活,外婆再累也不让我和舅舅插手,慢慢来要不就不灵验了,有醋家婆忙活经管,保证没麻达。外婆在带凿眼的三只老瓦瓮在窑洞土台阶上,一字排开,将醋粕舀进老瓦瓮的多半处时往里面加上水,漫过醋粕经过浸泡等醋劲下来了,拔开插在凿眼上的小竹管口的塞子,醋水快淌得如小孩子撒尿,"哗啦啦啦"淌到土窑脚地的铁盆里。外婆高兴的小碎脚不离酷缸左右,刚淋出的醋水味清淡,倒进瓦瓮里反复淋几遍,直到口味地道酸味出头。醋分优级一级普通三级,外婆将淋好的黝黑红亮的头道醋装进黑老瓮里封好,留着过年待亲威过事送亲友。
外婆把淋好黝黑红亮的头道醋,答谢醋家婆辛苦劳累,淋这一料醋够全家一年吃喝。外婆主厨做正宗臊子面。炝汤在黑铁锅里倒入莱籽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姜味,盐,鸡精,白糖趁热倒入刚淋的醋。"滋啦"一声响,随着一股烟雾腾空而起,鲜浓的香气扑鼻而来。外婆擀一案面,檊出来的面又簿又光,吃起来筋道,切面时用擀面杖压着,随着擀面杖徐徐后移,离出(切出)的细细如丝般面条煮出来,浇上臊子面汤吃着潦咋咧!

外婆年年做醋,娘搭醋学淋醋替换了外婆,我一直吃家乡手工醋,味浓酸香!我长大了,随父进了县城东大街醋厂,高王寺西府凝香醋让风翔人不忘舌尖上的醋香。如今,岐山天缘醋进商场,饭店酒楼,儿时提着瓦罐倒醋上面漂上树叶,防醋溅出,商场五斤,十斤装塑料桶方便实惠。外婆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娘如今七十多岁,想念外婆淋醋到瓮里,我惦记前几年歧山老黄家在北郭村娘在家酿醋,他和哥一年四季买醋,和我在酒厂上班,买了老黄一大桶五十斤三家分了,带来岐山锅盔,擀面皮和醋糟粉,喝一口家乡醋忘不了这悠悠思乡情。感念着遥远而熟悉的乡愁。
外婆手工醋传承美食特色,这手艺已被现代化食醋厂取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手工做坊一一醋坊百年老字号既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一种乡愁情结。

作者简介
孟兴华,凤翔人,陕西西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业余爱好写作,在《作家前线》,《丝路都市文化汇》,《世界作家园林》,陈仓文苑,雍州文学发表诗歌散文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