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并没有去过太谷,只是在一个纪录片里看到过太谷。

画面中的太谷四四方方,没有林立的高楼,也没有现代与时尚。黄土高原的尘埃,悠闲地四散在规整而密集的街巷里。在暖阳的照射下,这个小小的城镇是那么普通和寻常。
可偏偏就在这寻常的角落中,藏匿着不寻常的人。镜头里的他们,时常聚集在鼓楼脚下,敲响马锣,戴上手帽;拉一个二股弦的滑音、演一弓晋胡的悠长,便足以讲述这个戏曲之乡的兴衰变迁、沧海桑田。

画面中的演奏者,就是鼓楼南街道“晋剧博物馆”的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四大件器乐演奏技艺传承人”——程强。短片在介绍程强老师之前,播放了一段由他本人演奏的晋胡代表性曲牌之一 ——《小开门》。缓慢的镜头伴随着质朴的旋律,由老城区的全景变为他的特写。
为了使晋剧艺术得以传承,程强老师先后奔走于将近十个省市,完善了伴奏乐器制作、改良的工艺;又历经数年的磨砺、出资百万余元,创办了晋剧传习所、并编著出版了《晋剧曲牌四大件演奏法》、《晋剧唱腔四大件伴奏法》两套书籍,填补了四大件系统教辅资料、与戏曲伴奏素材的空白……很难想象,完成这一切的,是这位“八零后”的年轻人。



这就是我初识的太谷、初识的一位平凡而倔强的太谷人。我骄傲、我兴奋,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激励。匆匆的时光让我来不及等待,看完纪录片之后几天,我几经周折找寻他们的足迹,最终有幸成为了程强老师的学生。


我无法忘记第一节远程的晋胡课。程老师对我说:“小胡,拉空弦的时候要先出大臂,出弓时可以先用快弓。你刚学,暂时掌握不住慢弓。一点点来吧。”程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拿起手中的胡琴,示范了一个毫无修饰的空弦长音。
这是我听到的第一声来自家乡的弦音!这是太谷深处的倾诉与呐喊!虽然仅有几秒,却是那么质朴圆润、沉稳悠长,像一泓清泉,流淌开来。它迫不及待地溜出我家的门窗,又穿透密密层层的枝叶,带着空灵与坚毅,流淌在山城的街巷。它似乎在向这里的人们自信地表达——“三晋大地是我的故乡。”
我无法忘记,当短片里的画面通过老师的微信再次呈现于我时,是那么直击心灵——这不是博物馆里,晋胡泰斗刘柱先生的塑像吗;展厅里挂的,不正是那“四大件”吗……“呼胡(晋胡的俗称)立杆子、二弦补空子、三弦加塞子、四弦掌尺子”,短片里的解说词,瞬间就从我的脑海里蹦跳出来。


“从小酷爱晋剧戏,长夜无眠谁与同?往来切磋弹指间,谁将晋韵酿弦情。”

在现代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不知程强老师历经了多少个披星戴月的坚守;一弓悠远的长音里,不知浸透着多少炽热与孤独——到底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传习所里的学徒能像都市里的孩子,在先进的设备条件下传承这濒临失传的技艺;到底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那个仅有五百人的交流群里,出现更多年轻的面庞;到底什么时候,我们能听到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用魂牵梦萦的弦音穿透巍巍太行,与太谷之声遥相呼应?

我要为那片沃土呐喊、我要与时间赛跑。如果三晋儿女都不为此振臂高呼,绵延百年的血脉又与谁人传承;那太谷深处的唐风晋韵,又怎能在浮华之中屹立不倒,宁静悠长……
图片来源说明:
文中部分图片为纪录片《晋韵弦情》画面截屏、部分图片由程强先生提供。

作者介绍:胡老醯儿,2012年毕业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现从事音乐教育,喜爱文学编创。

主播介绍:苏玉蓉, 毕业于云南省艺术学院戏剧系。20年话剧舞台演出经验,以及话筒前的工作经验。擅长用声音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曾在云南省广播电台播出数十部集广播剧和各种文学作品。部分在全国获奖。代表作有广播剧(李清照)中的李清照。广播剧(桑树坪)中的媒婆。电视剧(五朵金花和她的儿女们)中一人为多个角色配音。

投稿请扫码关注,详情见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