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西部散文选刊》头条评论:刘俊华简评|刘志成散文
《西部散文选刊》头条评论:刘俊华简评|刘志成散文
精华
热点
20-10-26 12:53
7415
阅读
关注
刘俊华简评|刘志成散文
刘俊华
西部散文网
刘志成散文
作者:刘俊华
刘志成的《陕北歌悠悠》,依我看可以被视为一篇关于民歌的文学艺术论文,是他用小半生而出色完成的论文。根基深,极地道,立论高远,论述别致 。 是属于文学学术论文散文化的新书写。更加开放,更加适性,更加深入。赫然脱俗,出类拔萃,不同凡响。民歌也是诗歌,把陕北民歌那样从绿叶到支脉再到芳香,从泥土到花朵再到硕果,可谓从源到流,彻里彻外,彻头彻尾,说到了到骨髓里。你读着读着,不光感到散文的美,而是传统的诗论的美。刘志成是一位最懂得陕北民歌也会讲陕北民歌的学者型的作家,同时称得上是陕北民歌出色的歌手。不过这位歌手不同于其他,很有点特别,他是生活在今天的歌手,也是位文化的歌手。
文化一经形成,就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任何独立离不开人,离不开生命本真。
民歌的传承,代代不竭,代代不衰,是和生存着的生命紧紧相连的。
刘志成讲他对民歌的热爱,从天籁童声说起。其实每一个人的文学艺术的被植入,被启蒙,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成分,西方理论家称为先验。刘志成说“民歌有时候象一件远古的器物,他带着泥土的痕迹,爱情的痕迹,山和水的痕迹,带着人类童年时期的痕迹。”我想这器物是存在的,它就是诗歌的神器,不在庙堂的神龛里,而是在生活中,只是看不见,不经意。他的爷爷在他出生时一高兴就吼开了信天游“太阳药,出来药,一竿子高奥,我召见——我的格孙孙他来了。。。。”这比真的还要真,真的没办法,于是就成了诗,成了歌。他接受的是从童年到少年每年整个正月闹社火的日子,每年请戏班子唱戏的日子,跟着七哥听书的日子,甚至小朋友打架都在其内。按照接受心理学理论,文化接受是无数渠道合成的链接的,化成的。书本上的只是一点点。甚至书本的传承,继承是第二性的 。是他不是你,是你不是我。民歌来自生活:“在辽阔的陕北大地上,丰富多彩且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各种民风民俗的种子总是随风飘扬,并在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刘志成论民歌连小时候打架撒尿都在内的体验一起写下来 ,有如此的吗,有如此连缀成章像模像样,生气勃勃,活跃非凡,诙谐入化,满篇诗化语言的吗。
他回忆在北京鲁艺给同学唱民歌“歌唱完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都说我的身体像一台振鸣箱,歌声中有山的影子,有水的喧哗和山间的风声过耳。从此,我的陕北小调就成了鲁院每次文学沙龙中的一个保留节目。同学们说我每次虽然是唱同一首歌,出来的味道却不一样。可他们哪里知道,我每次之所以唱同一首民歌有不确定性,是因为我知道唱歌就如一只自由的飞鸟,它的舞台在天上,在云间,它演唱的角度是俯瞰大地、仰望苍天,而不是委委琐琐地表演,它是唱给世间万物的,唱给自己的心灵听的,把太多的牵挂和羁绊放到自己的歌唱里面,美丽的歌声就不能如火中的凤凰、镜中的水月而自由自在……
我想,我对唱歌的理解(也可以说是文学的理解)来源于童年所经历的一切,来源于1998年前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河流、沙丘、朴实的乡邻、鸡鸣猾吠,这些最接近自然的事物。尤其是民歌和民俗舞蹈,给我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民歌有采摘的,孔子属于第一个最有成就最有贡献的集成的人。那些尔雅中的卫风郑风齐风,无一不是民歌,早在孔子前几百年甚至千年已经流传了。孔子的乐府集成,才三百篇,关门太早了,必然遗落了很多很多优美的民歌,因为“孔子西游不到秦”。这位老夫子的活动半径,才就那么几个省,当然他无缘于陕北。在他之前骑着青牛的老子也只到了函谷关。仅和守关的小吏议论了一小会儿.那么孔老夫子的遗落,实在不是什么小事,用现在的话说是“时代的局限”,但就诗经而言,她的这一遗落,就把最为珍贵的陕北民歌丢掉了,可是偏偏这个陕北民歌,是北方多民族的,多种语言混搭的,是颇为别致和独特的。
民歌是时代的产物。在历史天空云霓中,在流水回响的山川上,有他的位置。
官方的遗落,还因为强势文化的夺权,在一定历史时期,要让诗无邪,于是就有多少被认为是“有邪”的民歌被列为禁选之类,被拒之门外,被遗落了。由此可见,《诗经》之外,本有更大的一片天地,《诗经》的另一面,是委屈了千万首没有被选的民歌。而陕北那地方的民歌,是不可以被遗落的。胡适曾经说:“过去把诗经看成“”美“”刺的圣书,现在应该多准备几副眼镜,考古学的眼睛。文法学的眼镜,文学的眼镜,眼镜越多越好,越精越好。”诗经就是民歌,就是像陕北民歌里的好的民歌。这样看,民歌的珍贵从孔子已经认识了,不管是自觉认识还是不得不认识。非要说诗经“思无邪”也不尽然,民歌离经叛道是常有的事,所谓“邪”的标准,也是从长官意志而来的。民歌的本色在于民,自生自长的,冲破自由的,贴近生活的。刘志成说:“我想我对民歌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对文学的理解)来源于童年所经历的一切,来源于1998年前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河流,沙丘,朴实的乡邻,鸡鸣狗吠,这些最接近自然的事物,尤其是民歌和民俗舞蹈,给我烙下了深深印痕”。这段精彩的总结,同时也印证着民歌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延续的,怎样传承的。
刘志成简介
刘志成,1973年生于陕北,2007年就读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青年作家班,2007年加入中国作协会员,现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西部散文选刊》杂志主编、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内蒙古作协全委会委员。散文《怀念红狐》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著有散文集《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等12部作品集。主编《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下册)等散文选集16本。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入围奖、2010年华北五省优秀教育图书奖,内蒙古政府第八届、九届、十届索龙嘎奖,内蒙古党委第九届、十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等100多项奖项。曾被文学界誉为“2003年内蒙古文学年是刘志成散文年”,获评内蒙古本土十佳作家,参加过全国第六届、七届青创会。内蒙古作协签约作家。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166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