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默默地做好事
精华热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大肆迫害犹太人,犹太人的财产被公然抢夺,大批犹太人被折磨至死,或被送往集中营。街上每天都在上演残杀犹太人的悲剧, 犹太人只有逃离才是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可是,西方国家不敢接受犹太难民,见死不救,有的犹太人曾被40多个国家拒签。1937年7月,罗斯福牵头,在法国组织讨论接收犹太难民的国际会议,32个与会国中,除多米尼加外,其他国家,包括美国都不愿接收犹太人。 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大屠杀的消息,深深的刺痛了远在异国的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何风山看到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想起祖国同胞惨遭日军杀害的血海深仇,激发了对犹太人的同情,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他决定冒着风险向犹太人发放签证,拯救濒临死亡的犹太人。 一天,几个犹太人步入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馆碰碰远气。没想到,他们在中国领事馆受到热情接待,很快就拿到签证。消息不胫而走,犹太人纷纷前来中国领事馆。每天天一亮, 中国领事馆的门外,就排了长长的队伍,夜间也有不少人来访。何风山从早忙到夜,签发出一张又一张签证,使大批犹太人安全抵达中国上海,免受纳粹残害。 何风山的义举使纳粹大为愤怒,以租借的房屋到期为由,闯入中国领事馆,强令搬走。因为当时国民党政府想同德国保持良好关系,何风山为此受到警告处分,向国民党政府申请经费另租办公房,也遭到拒绝,他只能用自己的积蓄租用公寓办公,继续向犹太人发放中国签证,直至1940年被调回国。 没人知道何风山向犹太人发了多少签证,只知道仅在上海就有3万多名犹太人在这里生活。其中有:后来参加新四军的罗生特医生;后来在上海学会拉小提琴,成为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担提琴的海因茨•格林伯格;美国的亿万富翁伊斯雷尔•辛格等等。何风山逝世时, 伊斯雷尔•辛格不远万里前来敬献花圈,跪在墓前流着热泪说:“没有他,就没有我们全家,他是英雄!” 何风山被欧洲历史学家认为,是全世界范围内解救犹太人最多的“义人”。2001年,以色列正式宣布授予何风山“国际义人”称号。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曾说:“何风山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 何风山对自己的功绩从不张扬,只字不提,连他的儿女都不知道。经国际有关组织、媒体和专家搜集、挖掘了大量资料,于1999年10月,在温哥华展出《犹太人在上海》后, 何风山的感人事迹,在尘封60年后,始为世人所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人尼古拉斯•温顿是伦敦的一名股票交易员。1938年,他应朋友之邀来到捷克,在难民营中目睹受德国纳粹迫害的难民的悲惨遭遇,难以无动于衷。于是,他在布拉格一家饭店成立办公室救助犹太人儿童。许多犹太人自知难逃厄运,只希望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安全的地方。温顿四处奔走,给各国政府写信为这些孩子寻找去处。当时,英国愿意接纳这些孩子,但必须要在英国有愿意收养孩子的家庭,才能发放签证。 温顿在英国登报寻找愿意收养这些孩子的家庭,逐个落实,并为孩子募集到旅费。救助工作不仅艰辛,而且危险。经过排除万难,他终于用8列火车,帮助669个犹太人孩子逃离纳粹的控制,获得解救。 温顿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这件善举, 连他妻子也没有说过。直到半个世纪后的1988年,他的妻子在打扫阁楼时,发现了一本尘封已久的,记录了50年前温顿救助的孩子的名单的剪贴册,才得知。震惊之余, 他的妻子告诉了英国的一位历史学家。这位历史学家给当年被他救助的669个孩子写信,收到了250封回信。1989年,英国BBC广播公司邀请年已80岁的温顿参加电视节目《这就是人生》,公布了他当年的事迹,部分幸存者时隔51年同他激动地相会, 温顿的事迹才得以传播。 好人有好报。温顿的雕像屹立在捷克的布拉格火车站。2003年,英国伊利莎白女王授予他爵位。2015年7月1日, 温顿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享年106岁。 这些重见天日的历史, 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十分感人。 冒着巨大的风险救助别人的人,令人钦佩。
默默地做好事的人,令人崇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