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涉县原曲中学 白恩亮
一年一度重阳至,诗词妙韵话清秋。自古儒家有六阴九阳之说,九是阳数,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为“重阳”,又称“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喝萝卜汤、食九品羹、驱逐瘟疫、放飞纸鹞等活动。因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最大,暗合长久长寿之意,故又称“老人节”、“敬老节”。

历览前贤诗涛词海,或悲愁难谴遥思故园,或登高赏菊遍插茱萸,或借酒浇愁鸿雁传讯,或胸怀家国放眼寰宇。重阳元素,涵纳嬉笑悲乐,揉进阴晴圆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恰逢佳节,本该团聚,独在他乡,遥想兄弟登高,遍插茱萸,思归愁苦,浓浓乡愁,溢于言表。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重阳登高,归心似箭,望眼欲穿,悲愁积郁于中,自然发之于外,乡思难遣,借酒浇愁,权借鸿雁传书,遥传音讯。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遭遇人们采撷,所以有“太苦”之怨。诗人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借景抒怀,借菊花来寄托自己内心的苦闷。
杜甫《九日五首》其二”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过去重阳宴会,举杯传杯饮酒,现在蓬头垢面,华发满鬓,菊花虽开,心里着实愧疚。生活虽苦,仍思报国。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满园金黄的菊花中一朵雪白的菊花孤立其中,好似歌舞席众多少年之中唯有自己一个老人,头染白霜,早生华发,白菊自喻,意趣盎然。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颔联夹叙夹议,心情矛盾,扣合重阳,彰显了畅达的生活态度。
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思念丈夫,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东篱饮酒,直至黄昏,隐有黄菊清香暗盈衣袖。风乍起,卷帘入,因思念过度,肝肠寸断,身形消瘦,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怨妇情结,淋漓尽致!

文天祥《重阳》“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这是被捕后,元朝囚禁期间所作。全诗没有喜悦快乐,没有登高望远,更多的是自励反省,抒发了重振家国、重拾旧河山的心愿!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改悲秋衰颓萧瑟之音,重阳战地,万里风光,秋风劲,黄菊香,达观大气,旷达壮阔、乐观坚强,胸纳寰宇。

重阳诗词传千古,挥毫蘸墨捻秋霜。透过历史的风烟,骚人墨客的诗词锦绣,有“大我”的家国战事,有“小我”的悲愁离觞,愿我们的家人幸福康泰,愿我们的民族阔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