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辈厚谊重 深深一世情
父亲有弟兄三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三兄弟守望相助,相互照应,感情非常好,在当地一带几乎家喻户晓。
父亲在世时常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祖父手上,由于家大口阔,家里一贫如洗,但祖父做得一门好手艺,远近皆知。别人需要两天做成的篾货,祖父只需要一天即可完成,而且质量过硬。由于手艺精、人品正、价格实惠,十里八乡都有人请祖父上门做手艺。
由于生活所迫,中途有段时间祖父带着祖母和姑妈、大伯、二爷搬迁到古城蕲州定居,父亲就是在蕲州出生的。在父辈小的时候,祖父走南闯北,一天到晚,靠着一把篾刀、仅有的手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毕竟做篾匠是个累人的工作,每天总有干不完的活。祖父饱经风霜的脸上,早早被风雨刻上深深的皱纹。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贤良的妻子,祖父手艺做得棒,祖母功不可没。可正因为祖父需要常年在外做手艺,家里的事都由祖母操劳,由于积劳成疾,还没来得及送到医院治疗,无情的病魔就夺去了祖母年轻的生命。祖母去世时,大伯不到八岁,二爷刚满四岁,父亲仅一岁多。
中年丧妻,可想而知,那是一件多么残酷悲哀的事情。祖父考虑到在外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于是祖母去世后不久,祖父又把一家5口人从蕲州搬回家乡。由于当时苛捐杂税多,地方百姓苦不堪言,祖父家里也是如此,有时大队干部为了完成收缴任务,不惜上门威胁恐吓,甚至大打出手,扬言要拿下祖父的篾刀。祖父老年患有肺病,而当时家里相当困难,根本拿不出钱来看病,而且医疗水平又差,祖父不到花甲之年就不幸仙逝了。大伯在世时说,祖父临终前,语重心长地与他交待:“儿啊,你要发挥做大哥的作用,和两个弟弟一起,在学校好好念书,互相帮助,相互照应,你们是为父的希望.......”每当回忆起那情形,大伯都是泪流满面,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决不辜负祖父的期望!
据父亲回忆说,祖父走的时候,父辈弟兄三人都在读书,但家里没有收入来源,当时更没有助学金或助学贷款,大伯主动放弃读书的机会,只为二爷和父亲能够继续上学。大伯辍学后,并没有选择在家种田,而是只身来到黄石大冶钢厂务工。当时大伯刚成年,在钢厂工作,该有多么辛苦!当年有个顺口溜:“好男不进钢,好女不进纺。”因为在钢厂干活,基本都是体力劳动,费劲费力费身体。但任凭再苦再难,大伯也是咬着牙坚持再坚持,用大伯的话说就是:“活着就得奋斗,养家就得累,为了两个弟弟完成学业,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即便再多的苦和累,自己也甘愿承担!”大伯说到做到,每月按时给父亲和二爷寄回学费、生活费。父亲和二爷看到大爷作出如此大的牺牲,挣钱如此艰难,却寄给他们作读书费用,他们也是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争取走出大山,改变自身现状,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决不辜负大伯的一片好意和良苦用心!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当父亲读初中的时候,心里没底,因为他担心越到后面学习费用越高,但大伯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二弟、三弟,有我在,你们不用着急,读书的费用包在我身上!”这好比是及时雨,让父亲重新有了继续读书的信心和决心。父亲通过加倍努力,成绩显著,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县第三高级中学,而且在县三中时,各方面表现突出,高二时被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后来考上黄石市的一所中专。二爷当时在县一中读书,成绩好,又是运动健将,而且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很强,一中毕业后选择到部队接受锤炼,结果很顺利被录取。由于二爷政治过硬,综合素质高,部队领导对他很信任,经常把光荣任务交给他,还送他到上面培训。因此他也获得“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经过自己的努力和领导的关心,二爷仕途一路顺风,中年的时候就在部队进入副师职岗位。后来,二爷在国防科工委任副主任,由于他对法律和经济方面有研究,中途还到深圳特区工作,而且他乐于助人,在北京任职和深圳工作期间,帮助不少老乡找工作岗位,并积极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也为一些困难家庭缓解燃眉之急,饱受大众的好评。
我小时候,同学的父母经常在我们面前提起我父辈弟兄,说他们三人都是地方的名人,大伯在黄石国有企业上班,二爷在北京工作,父亲在乡下当干部。可在我印象中,大伯和二爷平时很少回家。因为大伯年轻时到钢厂务工后,中途回家与大姨结婚,后来有了堂哥和三个堂姐。为了走出大山,完成祖父的遗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把全家搬迁到黄石安家落户。我们真是佩服大伯,他虽然只是一名职工,但他能在城市落户,并把一家六口人全部在黄石定居下来,多么不易啊!二爷和二娘虽然只生育燕姐和虎子两个孩子,二娘擅长会计工作,也有工资,家庭负担稍微轻一点,但他们在部队工作,更没空回家。
叔父工作繁忙,很少回家,我们都能理解,但也没有到黄石、北京看望他们。我们上中学时,记得中间有好几次,大伯和二爷分别从黄石、北京回来。大伯经常给我们回忆他在家乡时的快乐童年,还给我们讲家风故事,提醒我们务必遵从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务必勤奋坚持,戒掉惰性和自卑,记得刻苦攻读:“玩物丧志,在学校一定要以读书为主!”二爷时常给我们讲他刚入伍时,在部队里刻苦学习的情景、训练场上的景象。他现身说法,谈到在部队锻炼自己、成长成才的艰辛历程时,声音几近哽咽。二爷教我们一定要继承祖辈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优良家风,树立远大理想,任何时候都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懂得自律,不怕困难,学会自强不息,然后才可能学业有成,长大后为国家贡献力量。二爷还鼓励我:“只要你考上大学,读出书来了,在以后的仕途上,我也许会助你一臂之力!”
每次大伯、二爷回来,我们都是高兴得不得了,不仅是因为他们给我们上励志课,还因为他们会给我们带回许多礼物,有吃的零食,有穿的新衣服,也有学习用品,而且都是我们农村孩子很少有的贵重物品。大伯和二爷带回糖果,我们马上塞进嘴里,舌尖上的那个甜味马上弥漫开,尤其是父母给大伯二爷炒的鸡蛋花、打的豆腐脑,热腾腾的色香味俱全。父亲送到大伯二爷面前,他们总要弄一半到我的碗里,顿时满嘴香甜,而且满屋弥漫着清香。可惜现在大伯和父母亲纷纷离去,二爷也很少回来,再也找不到儿时那种幸福的滋味。
大伯非常疼爱我们,为我们嘘寒问暖,教我们好好学习,而且非常注重礼节性,个性豪爽大方。虽然自己全家都搬迁到外地,但家里亲戚之间有什么红白喜事,他只要知道,都会一一补礼。而且更让人感动的是,父亲读书时候受他的资助,但他从未提及钱的事,而且家里进行了一点建设,甚至配置了一些家具,他都会予以补助。记得有一年父亲发现门前的那个石岸快垮了,便购买回几车石头,并请来砌匠进行重新砌墙。父亲考虑到大伯在钢厂工作忙,干活累,便没有告知他,可大伯回家知晓后,责怪父亲没有通知他,不然的话,他可以回来帮帮我们,至少可以节约一点人工和资金。于细微处见精神,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父辈兄弟之间的情义深厚。
父辈兄弟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互帮互助,团结友好,在当地传为佳话。而且父辈三兄弟各有所长,读高中后又上中专的父亲,能说会道,能写会算;在部队工作多年的二爷,是远近闻名的法律专家,而且擅长理财,人际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好,当时县委主要领导每次到北京,几乎都与他联系;一直在钢厂上班的大伯虽然不是领导职务,但他踏实稳重,做事扎实,善于精打细算。可惜大伯在50岁的时候就患有肺病,病重期间,父亲带我们到黄石医院看望大伯,看到他魁梧强壮的身材突然变得骨瘦如柴,我们悲痛欲绝。我们本以为城市医疗技术先进,大伯的病完全可以治好,可惜大伯不到花甲之年就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平时我们与叔父很少在一起,但他们都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距离家最远的二爷给予我们的帮助最大,1995年我从黄冈水电学校毕业后,由于我是委托代培的对象,本来是分配水利系统工作,但二爷考虑到水利部门很辛苦,而且当时工资没保障,于是托付熟人关系,把我从水库管理处调到行政部门工作。可是我在与安徽相邻的口子镇上班期间,由于经常发癫痫病,父亲想把我调到家乡附近地区工作。虽然只是平调,但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最终还是由二爷出面,那年春节二爷从北京回来,特意带父亲跑去找领导,第二年才让我顺利调回本乡镇工作。可我在乡镇工作十年,近三十岁还未成家,二爷一直在操心,他多次通过电话与我谈心,叫我务必把成家当作头等大事去完成。因为成家与工作并不矛盾,成家后对干事业也是一个促进。在我30岁那年,我与现在的妻子喜结连理。可我娶媳妇后就面临着建楼房,二爷叫父亲先让我们在老房子里结婚,他正准备在县城建商品房,到时候送给我们一套房子,而且更让人感动的是,二爷特意寄回几千元钱,帮我们对旧房子粉刷一新。我们还有一个姑姑,她八十高龄,仍对我们很关心。而且我们与姑的儿子友根哥关系不错,他也帮助我们不少。又由于我们居住在一个县,彼此之间走动频繁。
近些年,随着身体的好转,在单位领导的关心下,我培养了爱好写作的兴趣和坚持工作的动力,通过笔耕不辍,连续多次被评为《黄冈日报》社模范通讯员,二爷和父亲感到很欣慰。他们还经常鼓励我再接再厉,不急不躁,写作虽然很辛苦,也没多少报酬,但坚持就是胜利,争取写出更多接地气的作品,或许可以带来机遇和变化。
父辈的情谊,从小影响着我们姐弟,我们学习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大事小事做到有商有量,姐弟之间从未有过红脸,即使有点误会,也会当面把话说开,大家相处和谐快乐。
俗话说:“生的亲,买不亲”。虽然我与黄石、北京的堂兄弟之间从小就没住在一起,也很少联系,但这几年我很想约他们聚会,毕竟血浓于水,骨肉亲情难以割舍。果然他们也有这个方面的愿望,这几年我先后与黄石军哥、学英姐联系上,也有北京燕姐、虎弟的电话号码。这次父母在一个月内不幸仙逝,黄石堂哥特意赶回来,北京的二爷二娘也乘火车到医院,陪着父亲一直到父亲离开,并送老人上山,其余大姨、燕姐、学英姐等几个亲人都打电话对我们进行了问候和安慰。想到这些,我们感激涕零,并一致感叹:有亲人真好!因为有亲人关心,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父亲在世时常说,父辈们的关系,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二爷也希望我们这代人之间能够长期保持密切的人情往来,包括堂弟兄、表兄妹,他说兄弟姐妹之间团结互助,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标志。即便暂时再困难,终究还是能迎来柳暗花明,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兄弟情义永不变,相互支持更精彩。我相信以后会更加珍惜兄弟情谊,也希望堂兄弟、表兄妹之间能够不时加强情感交流,继续维持这段血缘的亲密关系。至于过去父辈妯娌之间的一些利益纷争,我们不可小肚鸡肠,学会原谅,真心实意呵护这段亲情!

王剑,男,1976年生于蕲春,自幼爱好文学,曾参加湖北电大函授,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社会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通讯员工作,近年采写了大量内容丰富、生动感人的新闻报道,连续多年被评为黄冈日报社模范通讯员。在写新闻报道之余,还坚持写作散文随笔。去年以来,有不少的文章见诸报端。文字散见于《黄冈日报》《鄂 东晚报》《湖北党员生活》等报刊。现为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