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款素饼,千年诗话
冯新生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以爽利之姿潇洒而至。菊将绽、枫将红、银杏初黄,稻香缕缕。
数年来,每逢此佳节,我会泡一杯老北京人喜爱的茉莉花茶。借曙色未开、内外宁静,挥写一篇美文。而后,去稻香村食品店,选购一盒果香入馅儿、清甜柔香的重阳花糕。
一日,我无意间欣赏起花糕的外包装。但见设计精致、画面鲜丽。唯一遗憾的是,在配料表上,除了罗列枣泥、青梅、瓜条、核桃仁、京糕条、桃脯之外,还有几种令人有些担忧、排斥,用于防腐保鲜的添加剂。
世间情感大致如此——每每不如意时,常追怀心怡往事。当我看到“疑似不利于健康”的东东融入甜美之间,便忆起荆州九黄饼。
在湖北,有谁不知——饱含重阳典故的素饼,应时登场、现做现卖,饱含新鲜果料,绝对没有任何添加剂,为重阳佳节代表作。
记得当年,我在湖北采写新闻稿件之余,听闻九黄饼在权威美食文集——《食典》中,占据重要一页,为“千古名饼”。为探究竟、品其味,我专程赶赴荆州,作深入了解。
当我步入荆州古城时,已是薄暮时分。在古城上远眺,夕辉下缓涌渐远的江河,似乎把三国鏖战的悲壮沉于沙底。这座古城,一城二名,有荆州古城、江陵古城称谓。城垣,虽然始建于春秋战国,但今日展现游人眼前的构建,大多为明末清初复建的“重塑体”。数百年经历风霜雨雪、战乱烽烟,墙体依然如旧,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
三国时期,荆州是魏、蜀、吴全力争夺之地。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共有一百二十回,其中有七十多回的内容都涉及荆州,“刘备借荆州”“大意失荆州”等故事,让古城洋溢几许深沉与苍凉。
那晚,我把摄像机架起,镜头中清晰显现城下集市。灯彩初现、老店喧腾,人约黄昏后的集结与笑谈,给人穿越之感……忽然,团队导游口中“龙山落帽台”的故事吸引了我,甚至带入当夜的梦中……翌日下午,我离开古城,在湖北文友热情相约下,一同走向江陵县那座古迹多多的八宝山(龙山)。
八宝山位于荆州市江陵县城西北,古称龙山,今被呼为八宝山,概因由八道崇岭组成,也被称为八岭山。山脉由北而南,绵亘15公里,势如群龙腾舞,千骑竞发,茶海松涛,烟云葱翠,兼具雄伟幽深之胜。我们没有在诸多大型封土堆楚墓前逗留,直奔落帽台。

唐代多位诗人举杯吟咏的落帽台早已难觅原貌。一眼望去,凸起的山冈上古墓隐现、秋草迷离,好在有购来的九黄饼、弥漫开来的追思,让我这个行游山川古迹数十年的旅游记者流连忘返、浮想联翩,见景思古。
湖北作家告诉我,当地重阳庙会最富磁力的食品就是九黄饼。继而,介绍了这款名饼的历史文化与特色口感。我站在山巅,想象一幅感人情景——九九登高、俯瞰江流、暮笛声远、菊黄稻熟,与二三好友在融融月色下品茶叙古、品尝着源于东汉的千年名点……那一刻的心境,岂能用语句、文字来形容?
或许由于记者职业习惯使然,我在荆州名山老店中品尝夹杂蜜桔饼、蜜瓜条、葡萄干、桂花蜜的九黄饼时,一面深感形若金月、入口即化、满口果香的吃食与古城山月的诗境相映成趣,一面用心探访、读史查证江陵龙山落帽台与这款名饼相互关联的一段史话。
东晋永和年间,镇守于此的大将军桓温在龙山宴客,品九黄饼。众人品味酣畅之时,参军孟嘉的帽子被一阵秋风吹落,自己却浑然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笑孟嘉,不料平日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但才思敏捷的孟嘉即席对嘲,字字珠玑,在座者无不钦佩这位不把冠冕当回事儿的大臣。更未料到的是,一向脾气不好的桓温非但没有责怪,竟然以多盒九黄饼作为奖励。而后,九黄饼之名与“落帽台”之名远播千里。300余年后,放浪形骸的李白,携酒和九黄饼来到龙山落帽台,对着明月大声吟咏:“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每句诗第一个字连起,就是“九黄醉舞”。可以想象,那夜,菊瓣的清香与吟唱的韵调精妙相融;九黄饼的酥爽与狂舞的姿态放逸互动,那一刻的宣泄对于谪仙来说,是何等的灿烂和经典!
湖北作家发现我对食文化究根探底,把我引到江陵县城一家“名饼老店”,感受湖北多类“文化名饼”。我惊异地发现,有的饼形精美、有的饼色鲜丽、有的饼名奇妙,“饼史”以逸闻方式被写入史册。譬如,记述朱元璋挥旗起事的史书里,频频出现的汉川荷月饼。《岁时广记》中,详述过的黄石港饼。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在《食趣杂咏》里,提到的太师饼……我不止一次在心中赞叹——一种传统美味,只要与历史名人相关,与诗文相关,便能形成“文化标配”,留下历史回响!
多色味的名饼,之所以萦绕于心,究竟是源于历史文化?源于做工精细?源于名景相衬?还是源于凸显地方特色……我多次细细思之,似乎皆有。但最重要的,应是所到之处与传统民俗意外相遇的那份惬意、用心收集采写的那份愉悦、与文友相隔千里不断谈诗对句的那份情趣……
又是一年重阳日。又是‘’红藕香残玉簟秋‘’!我面对眼前那些为增效益,依赖“老字号糕点”之名、单纯追求包装精美而淡化历史文化,注入多款防腐材料的重阳花糕,轻轻摇头,发出一声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