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在手,便知天下事。红火了几十年的报刊亭(摊),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网络世界的兴起,铺天盖地的各种网上新闻、微信新闻、腾讯新闻、移动新闻、今日头条、都市头条、名目繁多的自媒体等各种电子书籍、电子报刊、电子公众号平台,取代了纸质书籍、纸质报刊,各类纸质书刊、杂志、大报、小报,晨报、晚报,地摊杂报,只好败下阵来,减少发行印量或被迫关门,遍布大街小巷的报刊亭(摊),也随之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消失的原因不言而喻。过去的“报民”转为“网民”是时代的进步,历史变革的趋势。

一部智能手机在手,便知天下事。当然很少有人去光顾纸质报刊杂志了,订阅纸质报刊杂志的客户也就自然流失了,即使剩下部分“报民”,也是那些长期使用“老年手机”的老年人了,也是被当今网络世界淘汰下来的“科盲”,这部分使用“老年手机”的“科盲”,还继续订阅《参考消息》了解世界之大事,订阅当地生活类报纸了解生活知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每每路过街边的报刊亭(摊),总要停下脚步,看看报栏里刊出的报纸版面上,有没有自己的“豆腐干”文章,一旦发现,连忙跑去报摊买一份刊有自己作品的报纸留存。至今,留存在书房里的10多夹登载有自己作品的报集,真成了舍不得抛弃的“宝贝”呢。直到网络时代的出现,曾经火红了好长一段时间的街边报刊亭(摊)、报刊栏相应减少,就连长期固定的报刊摊位也随之而消失。

去年底,笔者为拍摄一张92岁老母手持当天《重庆日报》报头的照片,提供社保部门证明老母还健在,跑遍沙坪坝七八条街道,寻找原有的固定报刊摊位,结果空手而归(经请示社保部门同意:也只好用手机设定拍摄日期来解决)。经寻问得知:这几条街道原有的固定报刊摊位早已易主,在四五年前就消失了。

让笔者欣慰的是,南岸长江村公交站附近的那家路边报摊,像一朵绽放的奇葩依然坚守着阵地。笔者每天到南坪广场途瑞斯健身俱乐部游泳路过此地,总是看到不少老年人围在报摊前,购买《参考消息》、《重庆晚报》阅读。笔者拍下报摊图片,翘起大拇指对摊主说:“你真棒,在网络世界里依然像一棵不倒松,屹立在长江村路边。”

“如果我不摆报摊了,附近小区的老顾客(长期使用“老年手机”的老年人)就买不到报纸了。”摊主回答说。

“那我帮你好好宣传下。”摊主说,“千万不要宣传,要是宣传出去,被城管看到了,非跑来给我取缔不可。”

“老师,你一定要向社会呼吁保护这家报摊,如果真被取缔了,我们老年人到哪里读报去!”围着报摊阅报的一年过七旬老汉说。

笔者在这里告诉那些“机械”执法的城管人员,请共同保护这家南坪地区唯一的报摊吧,倘若真给取缔了,南坪地区的报摊,也就像数万年前的孔龙,真的灭迹了。

消逝的报刊亭(摊),这是一个苦涩的话题。虽然电子阅读方式取代了纸质阅读方式,传统阅读方式和移动新媒体阅读方式各有千秋,既要考虑到那些被信息时代抛弃的老人,还要考虑到一些对纸质报刊、杂志、书籍情有独钟的老年群体。

愿街头巷尾的阅报栏、街边报摊枯木逢春,满足受众者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