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布拉克以其“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宏伟磅礴气势展现在世人面前,闻名遐迩,享誉大江南北。江布拉克是哈萨克语,意为“圣水之源”,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部,新疆奇台县半截沟镇境内,总面积48平方公里,距奇台县城50公里、距乌鲁木齐195公里,景区内有雪山冰川、高山草甸、森林公园、低山草原和丘陵麦海等独特的山地景色;也有天山山脉最完整、最丰富的垂直自然带,是古丝绸北道重要景区之一;也是新疆天山“千里黄金线”的旅游核心景区。 区内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有英雄史诗的戍边文化;有神秘独特的古道文化;有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有源远流长的游牧文化;有深邃奥妙的天文科普文化;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文化;有静动和谐的养生文化;有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还有甜蜜幸福的爱情文化。因此,江布拉克颇具唯一性、典型性、独特性、纯粹性,曾被中科院确定为保护最完整最早的绿洲文化之一,当然也包括宽沟和羊洼滩景区,人文、景观、规模可与天池媲美。主景区有7个水潭组成一片湖泊群,其中三个在低处,其余镶嵌在绿草成茵的山坡上,远远望去就象北斗七星,极目远眺高山草原江布拉克,这里水草茂盛,百花竞开,山峦叠翠,满目葱郁,江布拉克的每个季节都漂亮、宜人,各具特色。

春天积雪消融,江布拉克安静、怡情,一不留神,总会让你听到积雪消融的滴答声,和谐欢快。草木的生命在地下悄悄萌芽启封,绿色入青帘,远山近处看,有一种植物叫做“椒蒿”,学名龙蒿,又名狭叶青蒿 、蛇蒿和青蒿,半灌木状草本,根粗大或略细,木质,垂直,根状茎粗,木质,直立或斜上长,常有短的地下茎,茎通常多数,成丛,褐色或绿色。可以入食,如奇台家家户户的汤揪片子,泡仗子都以此为佐料,吃了一碗还想吃一碗的感觉,一个字概括为“爨”。最出名的古城美食“椒蒿土豆丝”那是一等一的,不论酒店还是居家宴庆总有它的一席之地。这里的黄连、苜蓿、野芹菜、黄花菜……,用开水稍掠,撒点盐,清油泼葱花,搅拌均匀,味道甘甜爽口,清火明目,润肠健胃……。

夏天的六、七月是避暑消热的季节,当你初次驱车来到这里,便产生一种错位,误以为到了圣彼得堡的皇家草甸,扑鼻而来的贝母花、党参花和蒲公英花……,漫山遍野,犹如仙境一般,在绿色的草地上争奇斗妍,沁人心脾的花香令人陶醉;远处群山起伏,层峦叠嶂,连绵不断,苍松翠柏,直插云霄,林海雪峰构成了一副秀丽的山水画卷;近处行走在湿漉漉、绿茸茸的草地上,凉风阵阵,尽情享受着新鲜的空气和花草的芳香,一种心灵被大自然净化的感觉油然而生。此起彼伏的天山,白雪皑皑,终年不化。当徒步到达雪山脚下,那里温度骤然下降,刚才的短裤T恤,立即换上棉衣绒裤;刚才还头顶烈日、一朵白云飘过,一阵瓢泼大雨,让你享受着太阳,却浑身湿透,雨停了,山风却不知不觉吹干了你的衣服。

收获的秋季,一眼望不到边的丘陵沟壑,阡陌纵横,起伏跌宕的金色麦浪,大捆小捆的麦垛。望不到边际的田间地头,点缀着几颗古朴的榆树,还有牛羊和毡房及古朴的拔廊房子……,这一幅幅油墨画卷,就算俄罗斯最出名的彼得一世庄园,也略显逊色,还有那世界油画家梵高、莫奈等人写生的村庄,也莫过如此。

冬日暖阳,白雪覆盖的山峦连绵不断,墨绿色的云衫一望无际,一切仿佛都在沉睡。雪地里只有一些山鸡、野兔、狐狸和牛、羊、马的爪印,甚至还有野猪留下的足迹。当你从充满雾霾的城市,来到这洁白的雪山高原,你会发现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洁净、原始;当你渴了,随手抓一把雪吃,又是那么甘甜清爽;当你饿了,抓一把雪与馕饼同吃,仿佛吃上了美味沙拉解馋又充饥。每当到了大雪融化融化时,“圣水”经暗沟流向下游几百公里,村民们打井取水,喷涌而出,灌溉良田,人畜共用。这才是奇台县地下水的主要支流,也是最典型的人类居住不可或缺的生命源泉,依山傍水,繁衍生命,这里的人,应称之为“天山人”更确切些。江布拉克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地理名胜,数不胜数,如赛尔泰、马鞍山、怪坡,花海子……。

实际上“刀条嶺”,才是江布拉克最有名的标志,在延绵崎岖的大山之间,有一高高隆起的山峰,呈长条形状,就像刀刃一样悬挂在小水山与麻沟梁之间,于是当地村民称之为“刀条嶺”,当然,刀条嶺的源头延伸至车排梁、大小黑涝灞,直指马鞍山。每当去江布拉克,见到年龄大的人问路,“江布拉克怎么走?”;你应该问“刀条嶺怎么走?”。因为在当地历史文化中,刀条嶺已经成为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家喻户晓的地理坐标。

从刀条嶺的高处用长焦镜头向东北望去,麻沟河西岸一处突兀有致、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山地上,一块石碑书写着“疏勒城”三个大字,此城位于江布拉克麻沟河西北山前丘陵地带,以石筑成,因此当地人称“石城子”。这座城依山傍水,平面近似长方形,南北宽约380米,东西长约280米。古城堡东南紧靠麻沟河,近岸峭壁悬崖,西临沟壑,北居陡坡,整个城池居高临下,高拔险要,易守难攻,城堡依地势北高南低倾斜,是汉军事要塞。当你走上高约1米多高的北城墙上,可以看到垛口的痕迹,南面有向外突出的大土墩,残留着马厩与角堡的遗址,西南门旁有两块巨石,每当看到废墟之中的残垣断壁,遥想我们的祖先在这海拔1770米的高山之上,竞能建造起规模如此宏大的石城,真让人不禁感叹到壮哉!伟哉!登高望远,雄伟的天山直插云霄,苍翠的杉木,云雾缭绕,城西南的村庄散布在缓坡上,碧绿的庄稼和高山牧场,黄花遍地开;萨尔勒克达坂通往鄯善和吐鲁番的古道依稀可见,而今达坂遗址默默地雄踞在南北疆险关隘口之处……。疏勒城经几次考古发现城址区内累计出土遗物标本607件,包括陶、铜、铁、石、骨器和五铢钱币等。陶器主要为板瓦、筒瓦、瓦当、砖等建筑材料和盆、钵、碗等生活用具。板瓦、筒瓦表面为绳纹,内壁布纹,少量菱格纹,瓦当当面图案有云纹、变形云纹以及几何纹图案等,为典型的汉式风格;生活用陶器均为轮制,以夹砂灰陶为主,器类有罐、盆、瓮、钵等,多素面,与两汉时期新疆地区出土陶器器形极为相似,结合文献记载、地理环境、汉式风格器物及碳十四测年,基本认定其为《后汉书·耿恭传》所记载的“疏勒城”。石城子是目前疆内保存较完整的汉代中小城址。这些城址、窑址和墓葬共同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城市生态圈,其发掘对研究汉代军镇建置提供了重要资料。另据考证,汉代疏勒城历经魏、晋、隋、唐朝代,是新疆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建筑遗址之一。

历史上著名的疏勒城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戍己校尉耿恭将军率数百名将士坚守疏勒城,匈奴强攻不成,便断了城中水源,将士饥渴时,以马尿充之,耿恭下令士兵挖地15丈,却不见一滴水,心急如焚的耿恭突然脑海里闪现出当年大将军李广在大宛率兵打仗时,断了水源,拔剑刺山,泉水汹涌而出的情景……。于是,整理衣冠,对着干井虔诚膜拜,祈祷上苍赐水,果然井下清泉随即喷涌而出,众将士皆呼万岁,耿恭令士兵提水上城,泼水示敌,匈奴人见状,锐气大减。这支孤立无援的汉兵与匈奴对峙一年多后,守城士兵粮尽弹绝,众将士以皮革充饥,匈奴人派使者前来劝降,只要耿恭肯归顺匈奴,便封他为白屋王,并赐与美女,耿恭不为匈奴人所诱惑,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发誓与城池共存亡,最终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兵家战例,这一可歌可泣史诗般的故事值得我们敬畏,而石城子因耿恭等将士的壮举铭刻史书。如今,我们登上麻沟梁之巅,回望疏勒城遗址像铸铁似地屹立在山崖时,心中不免升腾起一种对古人的崇敬之情,久远的疏勒城虽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耿恭与将士们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却让人永远缅怀。如新疆著名小说家董立勃的《那年在西域的一场血战》中生动地描写了疏勒城惊心动魄地保卫战,再现历史的辉煌业绩和民族英雄的伟大成就。至于大峡谷、情人谷、神仙湖等,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

名气仅次于疏勒城的大小黑涝灞,虽无法考其遥远,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一段精彩的传奇故事。七八十年代以前的黑涝灞周围,衫木高矗入云,四季盖天蔽日,长年绿树成荫,松涛阵阵,泉水荡漾,牛羊成群,毡房星罗棋布。记得上初中时,每到夏季,由老师带队一起前往,刀条嶺、黑涝灞附近挖贝母,经常游走在大小黑涝灞周围。这里居住着逐水而居,逐草而栖的哈萨克牧民,不论年龄大小,不论男女,接触多了,一定会把你当作尊贵的客人接待,久而久之,以朋友相交了。依稀记得大涝灞附近有一顶毡房,五口人,百十只羊,三匹皂绺马,十几头牛,还养着一只大长毛黑狗。我们住在离他家几十米远的木板屋,木屋大小三间,纯粹的圆木制作,木头与木头的缝隙用泥巴涂抹,屋顶铺着粗细均匀的木椽,上面盖上杂草和泥土,小雨不漏,大雨点点滴滴漏个不停,木床也是用木头一个挨一个搭起来的,睡十五六个人,我们的火房也是木材搭建的,敞篷的,顶上铺着一层薄薄的类似于毛毡的材质。半成新的火车头炉子,烧水做饭,四处冒烟,简易的木案板充当饭桌,每到晚上吃过饭,赶快收拾好餐具,回到房间关上木板门,门扣是铁丝拧的,用木杆横挎在门框上,为了双保险再用木棍顶住门板,因为害怕哈熊、野猪晚上觅食,进入房间伤人,每当夜深人静,野猪拱门的咣当声时有发生,紧张的我们一骨碌爬起来,每人拿着药铲,裹住被子,屏住呼吸,眼睛盯着马灯忽闪忽闪的亮光,直至门外没有了声音,才能静静地睡觉……。遇上天阴下雨,无法采药时,去附近的毡房用馒头换奶茶或者奶酪品尝新鲜,这家的大巴郎在牧场四队上小学,虽然和我们年龄差不了多少,但他十岁才开始入校,名字叫黑牛娃木克,不但能听懂汉语还会说一口较流利汉话,他的爷爷那时大概60多岁了,一句汉话也不懂,也不会说。有一天,我们几个胆子大一点的男生去了他家,一边喝茶一边闲聊,聊来聊去,转入正题,大约两个小时,老爷子说什么,黑牛娃木克当翻译,我们非常想听关于黑涝灞的传奇故事,翻译过去,老人一下子兴奋了起来,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黑牛娃木克一句一句的翻译过来,老人想了想,喝了一口奶茶说:“很早以前,我们经常到黑涝灞周围放羊,不知道是日出还是日落,突然涝灞里的水翻来翻去,一匹金黄色的小马游过来游过去,如入无人之境,连续几天都能看到它游走在涝灞中,这个消息一传十, 十传百,一下吸引了一些年轻力壮的巴郎子,拿套绳的拿套绳,拿木干的拿木干……,在一个日落黄昏的时候,悄悄来到涝灞周围,静静地等待着金马驹的出现,果然大浪翻滚,金马驹腾空出水,一个胆子大的一扬手,只听嗖的一声,准确的套住了马头,又听哗啦啦,小伙蹭蹭从原来的位置上,挪出了好几步,原来他把绳子的一头牢牢系在自己的腰上了,没有办法松手,也没有时间解开,呲溜溜滑到了涝灞边上,众人一看,连巴郎子的人影都没有了”。大家惊慌失措,轮流围着涝灞苦苦等了七天七夜,在一个漆黑一团,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晚上,小伙骑着一匹白马回来了。男女老少围上来,无比担心的问这问那,小伙凭着感觉和记忆,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自己被绳索一直拉着,昏昏沉沉,似睡非睡的,不知道在哪里,也不知道走了多远,眼睛一睁,前面一道亮光闪过,已经到了另一个仙境,只见波光粼粼、松涛阵阵、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没有人影,没有牛羊,腰上的套绳还在,只是没有了金马驹,灰心丧气了一会,肚子也饿的咕咕叫,漫无边际的走到一棵大树下,迷迷糊糊睡了一会,醒来一看,身边的树上拴着一匹白马,笼头、马鞍俱全,周围也没有其他动静,想了想,自言自语说:“为何不用这匹马把自己驼回去呢?以后有机会一定还给主人……”。故事讲述到这里,老人喝了几口奶茶,继续刚才的话题,娓娓道来,“据老一辈还要老一辈的人说,黑涝灞与天池相通;也有人说,那匹金马驹是晚霞折射的幻觉;还有人说,这个巴郎子患夜游症,自己迷失了方向,满山遍野的游荡了几天,骑着自己家的白马回来的”。老人讲了这么多,黑牛娃木克翻译了这么多,也就记录了这么多。我们读过的“七剑下天山”、“薛仁贵征西”可能也是这么演绎出来的……。

江布拉克的愿景与创新,自2003年起,江布拉克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森林公园”;2005年,天山怪坡以290米的长度一举拿下“大世界吉尼斯之最”;2012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世界最大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在景区启动建设;2013年,景区内石城子遗址(汉疏勒古城)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江布拉克旱地农业系统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获得“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全疆最佳旅游景区”称号;2018年,荣获“全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历经奇台人民多年的不懈努力,不断拼搏、不断开拓、不断克艰创新,以期达到国家AAAAA级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