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意思是说:从尊重和孝敬自己的父母,进而传递到尊重和孝敬他人父母,以及社会上所有的老人。从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传递关心爱护他人的孩子以及社会上所有的孩子。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试想,孩子聪明伶俐,天真烂漫,耍呆卖萌,调皮捣蛋,问东问西,招人喜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呵呵!难啊!别说善待所有的老人了,恐怕大多数人连孝敬自己的父母也做不到。试想老人,耳聋眼花,哼哈不清,弯腰驼背,腿脚不便,问东答西,令人难堪,仪容不整,胡子拉碴。更是兼爱唠叨,好管闲事,看这不顺,看那不是,自己又干不来,干着急,乱指挥,难免惹人生厌。在年轻人的眼里,就是老糊涂了。一回不听,两回不理,三回四回,慢慢的就厌倦了。都说老小孩,老小孩,人老了几乎都是这样?可又一想,一个人自从降生到这个世界开始,不光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欢乐,还给父母带来责任和爱心,整个家庭都会以你为重心,围绕着你转。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时时刻刻把心揪。你若痛苦他流泪,你若欢笑他兴奋。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从步履蹒跚,到健步如飞;从幼儿到成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如一日,精心呵护,关怀倍至;从入学到毕业,找工作买房子,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哪一点没有父母的艰辛付出?大多都是债台高筑。我记得有一个抖音视频拍的很好。有一个儿子结婚大摆宴席,客人都走光了,而自己的老爹老妈,拿着馒头,就着剩菜,边吃边流泪,看得我泪眼婆娑......

下面有几句顺口溜奉上:
喜结连理真高兴,人来客往宾满棚。
吆五喝六多热闹,佳肴美酒尽入喉。
须臾宴毕客散去,剩菜留下怪可惜。
残羹冷炙馍将就,老夫老妻心泪流。
谁知汗珠禾下土,粒粒收来皆辛苦。
一桌酒席一亩粮,父母土里算白忙。
新婚燕尔两小欢,父母双亲心放宽。
为儿终身债台筑,不知何日算到头。
勒紧裤腰拼命干,争取早日帐还完。
试问当今年轻人,父母之心懂几分。
光凭自己奋斗,呵呵。要到什么时候呢?可是有些人一旦结了婚,却只会打自己的如意小算盘,有几个愿意为父母分忧,帮父母偿还外债呢?其不知父母是在为儿女还债,可儿女们就是不管不问,似乎跟自己没有关系,还债好像是父母应该的,天经地义。可父母呢?养罢儿子,养孙子,似乎是天下老人的共同义务,不求回报,心甘情愿,仿佛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有些老人一天不见孙子儿面就急得慌。真是俯身甘为孺子牛......

可是,人一旦老了,失去了土里刨食的能力,又不像城里人,或是机关单位干部,有退休金,一月有几千块,比我们辛苦打工都不差,又有医保,看病报销,吃喝不愁,逍遥自在,多美。美其名曰,为国家做了贡献,一切似乎都是应该的。可农民辛苦劳动一辈子,种出的粮食,不光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全国人民。风吹日晒,起早贪黑,没有工资,没有报酬,老了却什么也没有,只能依靠儿女养活。这似乎也是应该的,难道说农民没有为国家做贡献吗?为啥一种情况,两种待遇呢?虽说现在六十岁以上,有了养老金,每月有那么几十块,可儿女们要不交,还是花不上。有的孝顺儿女,隔三差五,回家看看,给父母买点东西,掏俩小钱,哄哄父母开心,就算好的。有些不孝顺的儿女,只顾自己享受,对老人不闻不问,对人提起自己的父母一片不是,偏心,不公,不是偏老大,就是向老二。言外之意,不是自己不孝顺,而是老人不好。可一旦有利可图,往往不惜一切,争的面红耳赤,即使兄弟姐妹,打破头,撕破脸,不依不饶,不达目的势不罢休,活妥妥啃老族一个,等到啃光了,没啥啃了,一抛,一丢,就不管了。对老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俗话说:房檐滴水点点照,你怎么对待老人,将来你孩子就会怎么对你,真到那一天,你哭都找不到地方。父母是孩子的典范,孝敬父母,不光尽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下一辈树立榜样,你对老人好了,儿女们自然会孝敬你,反之亦然。你说呢?

眼下,随着时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纷纷进城,为了孩子们上个好学校,将来能有个好前程,先先后后,一个一个都成了房奴。为了一家人的温饱,为了那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还清的房贷,往往年没过完,就早早出去打工,年年年末才能回来,家不是家,更像似旅社,过客。即使有心,又能看望老人几回呢?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所以农村许多老人,为了不拖累儿女,执意一个人留在农村老宅,独自生活,其孤独寂寞,可想而知。
我亲眼所见,自己有一个远房舅舅,外号人称铁人,不怕吃苦受累,到哪里老板都喜欢,老了出不去了,依然是宝刀不老,在家养牛,愣是从最初的几头,逐渐发展到十几头。舅舅不幸患了尿路堵塞难言之病,去洛阳150,三院看了几次,花了几万块钱,老人心疼钱,不愿看着儿女为自己浪费钱财,更不愿意看到为了自己治病,而使刚刚起步的家庭受累,债台高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喝药自杀。还有一位老人,得了偏瘫,几个儿女 轮流照看,精心伺候,不能说不孝。可老人最终却选择了自缢,主要是自己认为连累了儿女,成了家庭累赘。

有一个农村老教师,自知患了癌症,却不愿告诉家人,而是自己偷偷的把后事安排妥妥当当的,老人自尽后,儿女们在老人床头发现了一封遗书,包括死后财产的分配,每个人应分多少,都算得清清楚楚,免得引起纠纷。为儿女考虑的多么细心周到。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乎?面对死亡时,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城乡医疗差距太大,农村人挣钱不易。所以农村人一旦得了病,基本只能拖着,等到扛不住了,才去医院,乱七八糟的仪器检查,一路下来,病还未治,几千甚至上万都搭进去了。有句话说的好啊,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
细想农村孤寡老人,确实不易,为了一家,为了儿女出力流汗,操心受累,无怨无悔。可以说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虽死无憾。可老了老了,又能得到什么呢?人人都有老的时候,如何善待老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真是一母能养三子,三儿难养一母。难道不是最真实的写照吗?可是咱又无力改变,这既定而又无奈的现实。特写此篇,希望引起社会各方人士的关注。愿天下老人平安度春秋。

作者简介:杨建涛,洛宁涧口乡安坡人,一生平淡,打工谋生,业余爱好戏曲和涂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