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一位文学老人
文/张恩先
近日,姜主席给我发来一条短信:“14日凌晨,马树权老师去世了。我16日早晨在大连殡仪馆参加他的告别仪式。”他还告诉我“他生前很感谢你。”霎时,我的头如五雷轰顶,好长时间才清醒过来。我真不相信这是真的,我与马老师之前交往的情景一股脑儿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慨万千……
我与马老师可以算是一面之交。2014年,《海燕》迎来了创刊60华诞,作为《海燕》的一位忠实读者和作者,我参加了一系列庆典活动,我的《城里有个编辑妈妈》还获得了三等奖。那年冬季的一天,我到“大连作家森林”去参加颁奖仪式,马老师的《<海燕>引领我飞上滨城文学碧空》的征文同时获得了三等奖。这是我与马老师初次见面,当我们并排站在领奖台时,那种激动与兴奋难以言表。
后来,我听姜主席说,马树权老师是他的初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姜主席是我文学上的导师。一种对马老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马老师经常关注我的微刊。听姜主席说,马老师想要在我的微刊上发表作品,希望我多多关照他,我欣然应许。2019年7月22日,我编发马老师的第一篇作品《请注意影响》(小小说)。接着,又编发了他的一篇散文《绵绵纯真师生情》,文中讲述了他与姜凤清之间的交往。他们从师生已经发展成亦师亦友的关系,他在文中说:“屈指算来,我从23岁开始当教师,至今已56年了。虽然我早已退休,但教师这个称谓自然还在继续沿用。这称谓极普通,却有着久远的魅力。我教过的众多学生,不管职位多高,不管年龄多大,每见到我都称我“老师”,我会倍感亲切。同时,我心里也总是保留着对学生的一份牵挂,这种牵挂的心境和感情,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淡薄,反倒是愈老愈难以割舍……”他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佼佼者,有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有成功的企业家,有“种粮大王”,还有少将副司令员……颇有谦谦君子之风的姜凤清就是他们中特别优秀的一位。马老师真正是桃李满天下,令人钦佩。当他得知他的学生著名画家张万臣仙逝的噩耗,马上写了篇《深情缅怀我的得意弟子张万臣》,抒发真切的师生之情,让人黯然流泪,不忍卒读。他们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使我终身受用。
马树权老师1939年出生于大连,祖藉山东荣成。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在新金县师范学校任教,之后又在新金十一中和二中任教,共计18年。1978年调回大连从事教育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退休后抱病笔耕不辍。陆续在《中国青年报》《海燕》《鸭绿江》《大连晚报》《东北之窗》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达30余万字,有3篇征文获奖。另外,还创作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龙飞凤舞》、中短篇小说集《燃烧的晚霞》、散文集《绵绵纯真师生情》、诗集《迷人的星星》等,并自行胶印装订成书。他还给我寄来了其中的一本书。
我编发马老师的《弥足珍贵的精神大礼》一文时,引起了著名作家邓刚老师的注意,他在留言中写道:“哈,多少年过去了,又看到树权兄的文字,感慨万千之时,祝树权兄健康快乐!创作更上一层楼!”,马老师看到留言,微聊了我,让我把邓刚老师的联系方式告诉他。为此,他又写了篇《感谢恩先搭建平台》,使得失联多年的友人得以相逢。故友重逢,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马老师写了篇《久别喜相逢》文章,记录下了朋友间真挚的友谊,让我受到莫大的感动。
作为晚辈,我不敢对马老师的作品做任何评价。实实在在地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符,文学做为一个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的工具,总能在马老师的文章里读出旧时代的影子,朴素而真实。2019年11月29日,他的最后一篇《香气四溢的夜》(我已经给马老师编发24篇)在微刊刊发。在我的建议下,他的孙女给他申请了微信公众号,这样更方便他将作品分享给众多的文友阅读。马老师晚年一直笔耕不辍,直至生命的终点。9月8日晚10点,他还在朋友圈发回忆录之五十八篇《安波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没想到,这是与我们最后的诀别!
听姜主席说,2020年9月8日,马树权老师突发脑梗病危,虽经千方百计抢救但仍医治无效,于10月14日凌晨3点21分不幸逝世,享年82岁。当听到马老师谢世的噩耗,我真追悔莫及,直感觉到对不住他老人家对我的微刊的信任。如果我一直帮助他编发作品,我的心情或许能好受些。
目前,我的微刊义务编辑队伍正在壮大,竭尽全力为作家朋友和文学爱好者服务。我们所编发的文学作品力争精益求精,《大连文艺》《大连日报》《海燕》等报刊陆续转载,大力支持我们的自媒体,我们干劲十足。相信马老师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为我们感到欢欣鼓舞的。
谁也逃不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愿马树权老师一路走好,在另一个世界里好好安息吧!
2020年10月24日

作者简介:张恩先,70后,中共党员,大连市普兰店区安波街道居民。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在《海燕》《大连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万字,屡次获奖。系普兰店区残疾人文联副主席,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