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口民宅
潜口,古称阮溪、潜川,坐落在黄山南侧起点紫霞峰南麓,乃黄山南面万山出口。故潜口民宅又称紫霞山庄。民宅景点分明、清两部分,被一条溪水隔开,但有路桥相连,这条溪水便是阮溪,盖因溪旁有一泉唤做“阮公”而名之。泉唤“阮公”,一为纪念轩辕大臣阮公,二为纪念竹林七贤阮籍叔侄。“潜”字亦有两层含义,其一为纪念陶渊明在此隐居,其二指此地为众山之口,有万山潜伏于后,是谓潜川或潜口。
因时近冬至,更兼天阴欲雨,故游者寥寥。
先看清代,再看明代,不用买票,只需登记,而守门之翁、媪俨然志愿者一般,那份热情着实让我们感动。如今再回味那走过的幢幢民宅、粉墙黛瓦、飞檐斗拱,不禁感叹,此地不仅徽派建筑古风犹存,那古朴的民风也醇厚醉人呢!
游古镇古村,要的便是那份心情,体验那份历史的沉淀,所以每每于古村落中看到那些翻新的古建,颇觉今人扮古装,既俗又别扭。但是看了潜口民宅才知道,原来古与今是可以完美结合一起的,而保护古建筑,并不就是保持它的原样,将老房子用技术手段统一搬到另一个地方,竟能让老房子演绎出一番新的生命和风采。
潜口民宅就是这么一则经典。198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当地政府部门特意将分散在潜口周边古村落中较典型而又不宜就地保存的明清建筑,拆迁复原,移建于此的。
要知道,拆掉一座老房子并原样迁到另一地方,恐怕要远比仿建几幢新楼要费力费时。据说拆建工程大体建了十来年,至1994年底,先后迁建了祠堂三座、民宅五幢、路亭一顶、石拱桥一跨、石牌坊一组,整体占地面积近2万平米。主体建筑按照徽州古民居形式布局,依山就势,看不出丝毫的人工琢痕,且每栋老宅的位置,都是根据各自特点精心安排的,高低错落,极其和谐有趣。那宅子之间,条条街巷,古拙而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宅前屋后点缀着的各色花木,无不与地形地貌完美地契合在一起。整个民居,呈递着传统村落古朴浓郁的典雅之气。无怪乎古建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感叹说:“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瞧,那景点大门“潜口民宅”四字就是单老先生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