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意融融,哲思浓浓”,是对秀彬《秋水,伊人,天地客》这篇美文的评价。
释题:作家所说的“秋水”,不是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水”;不是李白“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南湖夜月无烟的“秋水”;当然也非王昌龄的“饮马渡秋水”的“秋水”;抑或不是杜甫“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的“秋水”。而应该是《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谈及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河伯最后才知道自己并非天下最大。也就是辛弃疾《哨遍秋水观》词所言“有客问洪河,百川灌雨,泾流不涯涘。于是焉,河伯欣然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但,最后认识到“北堂之水几何其,但清溪一曲而已。”当然也还有关于“秋水”的名句:“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也。”“以众小不胜为大盛。”“弦歌不辍”。

下文主谈禅、哲,旁及辞格。
文章开头用顶真(顶针)辞格(用上句结尾的词或短语作下句开头,上递下接,相传相承的修辞手法)——“灵魂是心性的秋水,秋水是造化的灵魂”,体现了本文主旨。下面则用排比辞格“秋水从诗经中款款而来。”“秋水在庄子的濮水畔静静流过”;“秋水随姑娘们脆脆的笑语潺潺流淌”;“秋水依一叶渔舟轻轻铺展”四个段落,表面写的是“蜿蜒古今、纵横八方”的物象秋水,但实际是铺陈融融禅意、浓浓哲思。清愁“如秋水一样蕴藉”,禅意否?哲理否?“清水浴德,秋光养性”、“让道德的大树,守护着心灵的月亮”,禅意否?哲理否?“秋水的不舍昼夜,折射着‘逝者如斯夫’天道的不息与永恒”,这是不是天道的“弦歌不辍”?这是不是清溪一曲北堂水?禅意否?哲理否?“诗人王维总于云水之间拈花微笑”所为之何?原来是在“秋水畔静习禅定”。禅定的本身就禅意融融,它生发的就是哲理浓浓。“那芦花飘雪的秋水之湄,是诗意的栖居”,当然也是禅意的栖居。

“秋水从诗经中款款而来”,这是比拟辞格。即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此物当作彼物叙写的修辞手法。这儿的秋水被人格化了。这一段中的“嶙峋如一枝芦苇”,以“芦苇”喻人,同属比拟辞格。
“蒹葭苍苍”四句诗,引录有误。“有位伊人”应为“所谓伊人”。本文标题,“伊人”是作为三个物象之一象出现的。该诗出自《诗经·秦风》。诗句“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可以看作是人生中一切可望而难即的情境。
文章标题的第3个物象是“天地客”。该词典出《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列子》释“远行客”:“人生天地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 生人为‘行人’。‘归’即‘死’”。天道轮回,人生无常,天地乃人生逆旅,人生乃天地过客,庄子也好,王维也罢,抑或所谓伊人,皆是天地大舞台的粉墨登场的逢场作戏的演员。
唐·司空曙的《江庄即事》诗曰:“钓鱼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作家在“渔家的女子收拢着丝网,也收获着鱼儿。”一段文章中,引录了该诗,但“钓鱼”改为“打渔”,“江村月落”改为“江村秋水”。像这种模仿现存的词语、句子、篇章而造出新词,构成新句,创出新篇的修辞方法,叫作仿拟,也称仿化。
看完了《秋水,伊人,天地客》后,是不是觉得“如彩云出崖,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