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险地震说起
文/罗宙纶
~~~~~~~~~~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0年10月22日11时3分在四川绵阳市北川县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成都、绵阳、德阳等多地居民反映震感强烈。
又是发生在四川的地震,不由得让我想起汶川大地震发生的12年间,我国四川接二连三发生的地震。对此,我是有体会的,因为在有意无意间体会了四川地震之险。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我正在省里某杂志社工作。得知我省在四川开办的企业因汶川大地震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你敢不敢去四川采访,下午就走”,一天上午,某同事突然这样对我说。我当时觉得有点意外,我们杂志虽是国家统一刊号,但不是时政类的杂志,而且大震之后才几天,地震灾情瞬息万变。我请示了杂志社领导,未获批准,理由是当地企业正忙于抗震救灾,无暇接待来访,况且现在余震不断,不是时候。后来,约我同行的同事还是自个出发了,采写了我省在四川企业抗震复产的感人事迹,但是我错过了第一时间奔赴大地震灾区的机会。
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2009年5月,我有机会到成都参加全国展会,专程与同事到震中映秀镇实地考察、感受。所到之处遍地败瓦残垣、满目疮痍,一片废墟。走近映秀中学,见建筑物全部倒塌,只剩下操场上一根旗杆,旗杆上还飘扬着国旗。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广东、广州与全国各地已迅速对口援建。在映秀镇的山坡上,搭建了简易的棚屋供当地民众住宿,在山坡下平整了一些开阔地临时建起了学校。我拍了一些照片,后来还写了《大山的孩子》感受,配上图片发表在金羊网。
2013年4.20雅安地震,我刚好也在成都,距雅安100多公里。当时住在成都会展中心附近一座高层公寓的22楼。当天一大早起床,站在窗前看着不远处的塔吊机运作。“那边又在起高楼了”我正在想……突然,感觉楼房在摇晃,地板在震动……不好,马上意识到地震了,第一时间连呼“小小……地震呀,地震”,唤醒还在酣睡的年轻人。
我当时还没有逃生的念头,还在想,这栋公寓那么新,刚开张,不会那么容易倒吧?唉也也……整栋楼房摇晃了,大约摇了数十秒。仓促中还不忘背上装有相机的挂包,跑到过道时,见人头涌动,我还用普通话大喊:“大家不要坐电梯,跑楼梯……”喊话起了作用,人们紧张地跑楼梯逃生。
逃生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不得不提。在过道上刚好碰上我单位一位女领导,也是到成都参会。跑楼梯时,她在前我在后,她的半高根皮鞋在跑动中,与梯级碰撞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为防摔倒,女领导还要扶楼梯扶手,跑不快,跑得快的住客在靠墙边处不断“扒头”,我心急,也想“扒头”,但又不好意思。毕竟跑在前面的是单位领导,关键时刻怎能只顾自已呢?于是坚持慢跑,一直跟在后边,也一边催促:“乜处呀,您跑得太慢了,太慢了……”但也无法提速。
终于,经过漫长的逃生过程,大家转移到楼下较为开阔安全的花园。惊魂未定的人们狼狈呀,有穿睡袍穿拖鞋的、有光着膀子光着脚的、也有逃生不忘宠物的,也有坐在花基一边喘息一边交谈的……这个时候,我从挂包掏出相机,而我的同事向我摇头示意,意思是不要拍。我当即表示:这就是新闻啊。
我现场采访了一位只穿着短裤衩的男青年,他是北京的大学生,下榻这家公寓的顶层32楼,地震时他还在睡梦中。他说:“楼房的剧烈摇晃差点把他摇到床下了,惊魂稍定后,才知道是地震,一口气跑下楼来。”
当天上午8时多发生的雅安地震,波及成都的所见所闻,在9时多到中午这段时间,先后用手机短信发给羊城晚报有关记者。提前到了机场,又遇停航,随即通过手提电脑发稿,还是那位示意不要拍摄的年轻同事帮忙。当天下午羊城晚报头版头条有关“雅安地震”的综合报道,有我提供上述穿短裤衩的青年从高层逃生的文字片段……
在写这点感受的时候,我也事后诸葛一下。假如地震时我们不是住在高层,假如地震的震级小一些,假如地震无可避免但能准确预报……可是,现实生活中这些假设不可能有。目前,地震虽然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自然灾害,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冷静应对也是可以在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的。有关资料显示:高楼避震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还应该特别提示读者的地方,文中提到穿着半高根鞋跑楼梯逃生的例子。切记,既不安全又欲速不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