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段永铭(内蒙古)
主编: 火凤凰(海外)
茹悦 (旅俄)
文学顾问:婉柔(海外)
编辑: 海外华人文学
图片: 昵图网

段永铭:公元1948年元月19日农历丁亥年腊月初九生于河套平原中部旧日的狼山县境内一個俗名叫:“天封西钉锅匠圪旦”的小村落。后搬迁到五原县原民族乡兴丰大队一队定居。
16岁因家庭变故辍学回乡务农。到1985年用自学的瓦工手艺外出打工。(一直在五原街上搞建筑)
1992年重返田园生活。从2010年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至今一直赋闲在家。

《河套写照》
作者:段永铭
滚滚黄河东逝水
巍巍阴山多壮美
天賦河套八百里
沃野辽阔牛羊肥。
*
阳春三月莺燕飞
母親河畔楊柳翠
春风吹拂楊柳梢
仿佛牧童吹柳笛。
*
盛夏烈日照当头
农夫汗滴禾下土
豪门显贵日三餐
可知粒粒皆辛苦?
*
九九重阳雁南归
金秋送爽硕果累
喜看农家丰收乐
山曲伴随風儿飛。
*
朔风啸啸瑞雪飘
暑去寒来年关到
传统佳节阖家欢
举杯把盏话团圆。
注:“母亲河”即:黄河。
五原县天吉泰镇兴丰村古稀老農
作於2020年庚子春日

《故乡的变化》
作者:段永铭
我的故乡,地处河套平原中部,是五原县天吉泰镇兴丰行政村辖区内的一个小村落。
它是由几个最早“走西口”到这里定居的大户人家按居住区域的地形地貌而取名的“圪旦、圪钵”所组合,然后渐渐地扩展成为了村子。
在过去,故乡的人们一直在艰难、贫困、落后闭塞的环境中生存着。
它有一个不知是起始于何年何月,更不知是何意的古老名字叫“厂汗淖尔”。解放后,自打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時起,“厂汗淖尔”这个古老的地名便被“兴丰”一社这个寓意着兴旺发达,丰收再望的新名字所取代
。
村子南北長约三里(市制)、东西宽约一市里半。如今全村八十多户人家共四百多口人,都散居在这片四平方多市里的狭長地域内。肥瘠近三千亩士地分别散落在村子的四面八方。
村子的南边有一条由西南延伸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俗名叫“皂河”。这“皂河”里流淌的黄河水灌溉着沿途两岸庄稼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所有土地。与“皂河”相同走向的一条“四塔”公路穿村而过,将我们这个原本就不大的村落从中间隔成两半
。
多少年多少代,故乡的父老乡亲们一直恪守着老祖宗留传下来的陈规陋习,一年四季吆牛喝马、肩扛背驮
、犁耧耙杖、汗流浃背,两头不見太阳地忙碌在田间地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老乡亲们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希冀着,庄户人家能够彻底地更新自己的生存方式
,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公元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神州大地
,华夏儿女群情振奋欣喜若狂,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喜悦与欢庆的气氛之中
!改革开放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生机盎然,各行各业都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昌盛景象。
随着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故乡的父老乡亲们也告别了以牛代耕以马代犋落后的生产模式时代。大拖车、小回轮,以及具有各种工能的农机具相续地进入了各家各户,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已覆盖了全村。
从二十一世纪第六个年头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国家彻底地取消了历朝历代一直留传下来的,庄稼人年年岁岁要必须上缴的:公粮、农业税和杂七杂八的提留摊派。从此乡亲们和所有的庄稼人都一样,额头上的皱纹舒展了、脸上的笑容增多了、对党和政府感恩的心更加虔诚了、对未来更有信心了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不移了!
历史在变迁时代在进步,随着形势的转化,我们党的政策和策略也在不断地深化改革。

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力度相继的加强加大,庄稼人在方方面面都切切实实地享受到了政策给予的温暖与实惠。
2008年春上,故乡在惠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与帮助下,正式启动了农田改造和水利配套工程,到深秋时节工程全部完工。经过改造造后,原来高低不平的耕地平整了,那些废弃的渠道和士梁堰坝也能耕种庄稼了,农田便道也拓宽整平了。所有灌溉农田的渠道全部用水泥板块砌衬而成;桥涵口闸配套齐全。在水渠的两侧,道路的两畔,都栽植了白杨树。到了夏季,小渠中流水淙淙,渠畔路旁绿树成萌;阵阵微风吹过,树杆轻轻的摇曳,树叶飒飒的鸣响;此时此刻行走在那田间小道上使人顿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文人墨客所描述的田园风光吧!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随着时光的轮回,故乡的面貌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我们这个小村落被划定为新农村整体规划的示范点。过去那条将我们这个小村间隔成两半的“四塔”公路,已由黄土垫道转换成了柏油铺路。昔日村中那几条下雨时是泥水窝,天干时便是黄土钵的道路,如今在惠农政策的光顾下都变成了一条条平崭崭的水泥马路,道路两畔垂柳成行风景宜人。
经过旧村改造工程的洗礼后,村里原有的危破房舍和一切有损于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的废弃杂物都被彻底清除。放眼望去,那一幢幢水泥抹墙的漂白色的房舍,配着新砌的砖石结构的围墙井然有序地座落于村中的道路两旁;更给这个小村落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村子的西边,“四塔”公路的南北两侧,便是兴丰村新农村规划的定点区域。紧靠路北,东侧是占地面积为三百平米,集村委会办公室、老年活动室、草原书屋为一体的起脊瓦房;靠西偏北是占地面积近九百平米的靓丽雄宏的综合活动室和近八千平米供村民们休闲与娱乐活动为一体的水泥广场。
广场上设有假山、凉亭、喷泉、草坪。每当夜幕降临,那一排排安装有序的景灯便会放射出柔和绚丽的光芒。
广场四周种植了垂柳和奇花异草,组成了一道绿色的防风带。古色古香的大门楼傲然耸立在“四塔”公路北侧,眺望着南来北往的车流和过客
,一幢幢仿汉代式两层结构的居民楼拔地而起。每当路人经过此处,那别具一格的景观便会映入人们的眼帘,使人产生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
在党“文化改革创新”的号召指引与鼓舞下、在党总支与村委会的直接领导与鼓励下,乡亲们相继组建了继承古文化传统的秧歌队、舞龙队、高跷队、中老年坐腔队;妇女们又自发地练起了健身操、跳起了健美舞。每逢传统节日的庆祝、重大节日的纪念、以及迎来送往前来视察工作的领导和参观互学的朋友时,乡亲们便会毫不拘谨地翩翩起舞纵情高歌。
那高亢的歌声、飒爽的舞姿,还有那欢快奔放别具一格的大秧歌,都无不一一地展示出了故乡人民对党无限忠诚、无限热爱的拳拳之心,和他们在改革大潮的狂澜中乘风破浪锐意进取的豪情壮志,从而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未来执着的追求与向往……
故乡的水在变、故乡的人在变,
故乡一切的一切都在随着历史的车轮在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变化……
昔日那种贫穷、落后、闭塞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而今已由改革开放
、文明、富裕、团结进步所取代。
这正是:
岁月流逝转瞬间,
目睹故乡多变迁;
昔日旧貌换新颜,
迊来春色艳阳天。

《又是一度重陽至》
九九重陽雁南歸
金秋送爽碩果累
喜看農家豐收樂
山歌随着風兒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