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的童年是不是在农村度过的,如果是,那你一定玩过一种叫做甩泥炮的游戏,用大白话说就是玩泥巴。这种游戏玩的上限应该是10岁以下,再大些了玩泥巴一是没有了那个心境,没有了那种天真,还有也就不是什么雅观的事了。在农村玩儿这种游戏的材料多得很,别的也许没有,黄土到处都是,往土堆上倒上一盆水便可以就地取材。当然玩泥巴最好的时间是在雨后,雨后的乡村空气清新土地湿润,原料可以随便选,泥泞的街道里,田野里,犄角旮旯,一挖就是一大堆。当然,要选好的泥也不是多么容易的事情,那种无石子、柴草等杂质的有粘性的颜色鲜亮的泥土是首选,选好了泥才算完成了初步工作,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炼泥”。练泥就是把泥要反复的揉搓摔打,像烙饼时和面一样,打铁时反复来回锻打一样,直到把泥不软不硬的炼熟了才行。农村的孩子各个都是玩泥的高手。

沥沥淅淅的下过半日中雨,村庄到处湿漉漉的,仿佛刚从水中捞出来一般。空气也被雨水洗涤过了,清冽、甘甜、潮润,流淌着椿树微微的艾香。坑洼不平的地面上蓄积着大大小小的水洼,有水滴从青碧色的枝叶间掉落,水面便此起彼伏的泛起清亮的泡泡。几个小孩子呼朋引伴的跑出家门去,穿着大人肥大的雨靴穿街过巷,在湿滑的泥路上蹒跚,吃力而笨拙的像个小熊。村庄附近的庄稼地里,各种作物已经饱吸了水分,叶子鲜亮,远方清阔辽远。他们前后相跟着,说笑着,打闹着到村南路边横卧的一个碾盘上玩,碾盘早已被废弃多年,平日里唯一发挥的作用就是当做人们的坐具。他们四散开来每人找合适的地方挖上一大堆泥巴,就在碾盘上开始练泥,不一会儿泥就被“盘”的舒张有度、柔软适中,接下来就可以玩泥炮了。小孩儿们各自从自家泥上挖下一块来用手抟着做成窝窝的形状,平底沿直、口大腹深,像一个笔洗。做泥炮的要领是边缘要厚度适中,但底部要做的足够的薄,又不能有洞隙,那样就会漏气,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泥炮做好了,用手托着底部,一下子猛地倒扣着甩在碾盘上,“抔”的一声脆响,泥花四溅,泥片外翻,泥炮底部绽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时,别的玩伴就需要往大洞里补泥了,谁的泥炮洞越大,得到的泥就越多。几场比赛下来,泥炮做得好的,甩的响的,就可以赢上一大堆泥巴,胜者像得了宝贝,开心的不得了。用泥巴也可以捏泥人、狗、马等动物什么的,威威赫赫、质朴怪拙的摆成一个方阵,像兵马俑一样,孩子们一玩就是大半天。黄土是最蕴含地气的,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代的生灵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黄土养育了生命还给予了他们欢乐,农村娃就地取材用最朴素的材料做成玩具,让思想随心所欲的驰骋,度过属于自己快乐的童年时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游戏已经绝迹,不复重现。在现在的孩子们看来包括现在的农村孩子,玩泥巴已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要玩的话也是玩买来的橡皮泥吧。他们想象不到的是,许多年前,曾经和现在的他们同龄的一群孩子就是玩着泥巴长大的。
时光流逝,不觉已是人到中年,但童年的游戏仿佛就在昨天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