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春亮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水果家族公认的五大水果由葡萄、柑桔、香蕉、苹果、柿子组成,朔源它们的原生家庭,葡萄、香蕉分别原产西亚和东南亚,是典型的外来户;苹果、柑橘血统还算纯正,但也只是原产地之一;唯有柿子祖籍中国,是土生土长的鼻祖果品,足以令国人引以为傲。
柿子在韩城也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我的家乡冶户川道的山山卯卯,分布十分广泛。这里海拔略高,昼夜温差大,适合柿子糖分积累,所以出产的柿子汁液浓稠,甜度适中。我家的柿子种类多样,从外观上分就有十种以上,从大到小依次为:半斤,八月黄,铁板,牛庆,牛心,叫面子,虫歹,玉傻,方方,猪娃子(都是音译)等……
其中半斤柿子形如其名,个头有普通人的两个拳头大,分量足足超过半斤,故得其名。
民间有谚语“八月黄,九月tiang(甜),十月柿子连歹xiang”(音译降,摘的意思)。说的大体意思是:柿子在八月略带黄色还不甜,到了九月才真正有甜味,十月的时候就全部从树上摘完了,只剩个别特别高的树枝上的果实,依然挂在枝头,妈妈说这是给乌鸦,喜鹊等鸟类过冬留的食物。
八月黄柿子是在别的品种还是青涩的绿色时,它率先略带淡黄色,大人们就从树上摘下一筐,但并不能立即吃,要先在瓷盆或者瓦盆放上多半盆6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加入少许碱面溶化后,把柿子放进去,最后把盆放在农村的灶台边盖上盖子,始终保持恒温,经过一天一夜后,有经验的主妇捞起一个看看,如果柿子的蒂的四个边翘了起来,说明已经脱涩,完成了它的华丽转身,咬在嘴里脆而甜,成为一种爽口美味的水果。
铁板柿子外观呈圆形,个头大不好脱涩,但却是做柿饼的最佳品种,因为做柿饼的话必须是圆形,才能把皮完全削净。做柿饼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在柿子已黄但还没有变软时候摘回家,用农家特制的柿饼机(类似于手摇苹果削皮机)手工削完皮后,挂起来在房檐下通风避雨的地方,像一串串红色的灯笼,待水分风干后装在瓷瓮捂起来,俗称“收霜”,小时候总以为是天上下的霜,长大后才知道是柿饼表面的一层白色是柿子的糖分沁出来形成的。
牛庆和牛心柿子外观都像心形,牛心略小一些,在八月黄吃完后,它俩接替登场,容易脱涩,甜味绵长,由于形状的原因不能做柿饼,但是村民们用刀把它去蒂后,分成四瓣,不去皮,晒成柿皮子(一种仅次于柿饼的美味),做法和柿饼类似。
叫面子柿子是最受欢迎的品种,外观圆形即可以脱涩吃,又可以做柿饼,柿皮子。有的品种里边略带天然黑点,轻轻掰开糖丝拉丝很长,脱涩后非常甜。
玉傻柿子个头大,外形接近正方体,是柿子中最甜的品种,但不容易脱涩,人们连同树枝采摘后,用刀在果皮表面切四个小口,挂在房檐下,等来年春天变成干柿再吃,蜜糖般的甜而有劲道。
虫歹柿子因为柿子的蒂周围有一圈波浪斑纹,像虫子一样而得名,好多地方叫磨盘柿.它的特点外形好看,好多国画大师的作品都是以它为原型。但缺点是甜味不足,温温吐吐,所以家乡种植的较少。
方方和猪娃柿子,个头小,玲珑可爱,是冬季储存的最佳品种,到了农历十月收完玉米后,每家每户都用玉米杆扎成草帘子,把这两种柿子摘回家放在荆条编的笆(类似于草席)上,用草帘子盖住防冻,吃的时候拾一篮子,先放在凉水解冻后,再用温水泡热,摘去柿子的蒂后用手轻轻一捏,喝到嘴里像喝了蜜一样甜,不伤脾胃。也有人偷偷吃冻柿子,大人怕吃了伤身体看见了就要训斥一番。
柿子树可以说全身都是宝。首先春天树木发芽时,嫩绿油亮的叶子让人看了不由得想咬一口。我小时候还真吃过它呢,在春天青黄不接时,粮食紧缺,地里的野菜几乎难觅踪迹,妈妈就打发我提着小竹篮摘一些嫩柿叶拌点面蒸成菜疙瘩,有股清香的味道,现在回味记忆犹新。
在晚春时节,柿子开出蜡质的四方柱状的淡黄色花朵,带着春天的香甜气息,我和小伙伴兴奋地一一拾起来,偷偷从家里拿着针线穿起来挂在脖子当项链和手链,挂在脖子和手脚,玩的不亦乐乎。花朵簌簌落地后,柿子小拇指般的果实就露出了头,我们知道又要开始一年一度的神奇的探索之旅。早晨上学时,天还灰蒙蒙亮,经过一夜的风吹,小拇指般的柿子果实悄悄落下不少,我和小伙伴叫它“柿子娃”,迅速拾起好多柿子娃,把它埋在路边潮湿的土地里捂起来,顺便各自做个记号成为自己的秘密基地,高高兴兴去上学。隔两天早晨再上学时,迫不及待像挖宝藏一样寻出前几天埋的小柿子,挖出来后如果已经变软,说明熟了(脱涩),顾不得洗去泥巴,就赶紧放进嘴里品尝,略带一丝甜味。如果没有变软,继续埋藏耐心等待。最后我们总结经验,放在河边的水渠里,比埋在湿土里熟得快,小伙伴们纷纷效仿,只是水渠有时有水流过,经常埋着第二天就找不见了,非常懊恼。这样整个夏天,随着柿子落果越来越大,需要捂熟的时间也越长,但也变的越来越甜。
放暑假时,我和小伙伴的任务便是拿着篮子拾柿子落果,带回家放软后喂猪。小孩子都比较贪玩,拣到大而圆的柿子,便学着做水车,先给它的周身插些长长的酸枣刺,在用木棍做轴承,借着水渠的小瀑布的落差做动力,比谁做的水车转的快,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这可能也是我上学时物理学的好的原因吧。
柿子树上如果全树都还是青涩的果实,偶尔有一两个红色的果子,有经验的我们知道,这是有虫害的柿子不能吃,便拿着带钩子的长木棍和铁桶,从树上把红了的柿子勾下来,韩城人称“pia空柿”,用来喂猪。几个小伙伴大约七八岁吧,结伴而行,在后河湾的地里转悠,经常为谁先发现的空柿而争执不休,当然最后大家都是满载而归。有意思的是,如果谁家的猪如果吃的空柿特别多的话,宰杀后的猪肉便会略带粉红色,现在看来那应该才是真正的有机食品。
九月开学时,随着八月黄柿子开始,牛庆、叫面子接着隆重登场,我上学的书包里始终都装着几个脱涩的柿子,有时后家里没馍,就多装几个当饭吃。民间有句俗话:“柿子就馍,脊背靠墙”,是形容幸福生活的场景不过如此吧?据《雪芹说史》课堂贾雪琴老师讲,清朝的时候,韩城状元王杰当年在朝廷做官时,嘉庆皇帝因为有人给他进贡了一些上好的柿子,皇帝视为珍品赐给王杰几个分享,王杰当场就说,这有什么稀罕的,我的家乡到处都是。这一方面说明王杰性格耿直,说话直爽。另一方面,说明韩城当时因为柿子已经广泛种植,民众生活富庶。
深秋,霜降过后,万山红遍,柿子树这时摇身一变分外妖娆,满树黄、橙、红色的叶子,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阵秋风吹过,柿叶纷纷扬扬飘落,像天女散花一样色彩斑斓,我和伙伴顾不得欣赏美景,便每人拿着家里的捅火棍(钢筋做的,有一个尖头)和麻袋,先用捅火棍尖的那头扎向鲜红的柿子叶,大约扎了十片左右,用手往上撸紧,再继续扎,直到穿满后,再小心翼翼的装在麻袋里,装满后背回家,晾晒干后,大人们用木棍打碎用来喂猪。我经常拾起一片大大的叶子,天真的想,如果这是一张纸该有多好,因为那时候家里经济拮据,没有多余的钱买练习本。于是用铅笔试着写了一下,便出现了小小的窟窿,只好作罢。后来读了好多史料,才知道古人早就有在柿子叶上习字的传统,不过人家用的是毛笔而已。相传唐代一位名叫郑虔的学子,因家境清寒,买不起纸张,听说慈恩寺内积有数间屋子的柿叶,便借了一间僧房住下,以柿叶为纸练字习画,几经寒窗苦练,学业大进,后来把写诗作画的柿叶合成一卷,进呈唐玄宗,玄宗非常赞许,御笔题定“郑度七绝”,而郑虔也最终考中了进士。
柿子叶落完后,褐色的树干上只剩下了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在苍山小河边,如同一幅幅油画般的清新雅致。收获的日子到了,全家人老少一起出动,柿子非常娇贵,不能直接用棍子敲打,直接落在地上容易受伤。这时哥哥上树用架杆(一根木棍,长约3米,其中一头人工削成钳子形状)拧下柿子,我在地上负责把用架杆拧下来的柿子从树枝上摘下来,这是必须两个人配合的工作。偶尔配合不好,不小心把柿子打破了,母亲也要把它拾回家,洗干净后,装在醋坛子密封,几个月发酵过后,色泽红亮,酸香俱全柿子醋就酿好啦。柿子醋经自然发酵,没有任何添加,具有清热润燥、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以降血压、降血糖、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消炎、养颜等作用。
最神奇的用处是,我偶尔感冒,略等中医的父亲,便会从家门口的柿子树上折一小枝后,放在家里烧的正旺的炉火里,待柿子木燃烧后,迅速用火钳夹出来放进事先备好的一碗凉水里,只听见“刺啦”一声,火灭了,碗里的水变的略黑,沉淀后喝下,病就奇迹般的好了。这是农村治病的一种单方,叫做“分阴阳”,现在也不知道有没有科学的解释?
每年春天,我的书包依然装着的是柿皮子,课间拿出来分给要好的同学吃。记得当时男女同学不说话(封建思想),我看见一个男同学悄悄的用手帕包着柿皮子,放在他喜欢的漂亮女生课桌的抽屉里,女同学问起来没有人承认,我也假装不知道此事。家里柿饼是舍不得吃的,要卖钱给家里换油盐酱醋。
韩城当地还有有种特色美食叫空柿炒面,你吃过吗?它是把玉米粒或者麦粒放在铁锅炒熟后磨成面,吃的时候把面放在碗里,把柿子汁挤进面后用筷子搅匀,粮食的焦香味和柿子的甜味相互融合渗透,十分香甜可口。
还有母亲创造的一种吃法,在蒸馍时把柿子汁挤进发好的玉米面里,蒸好的发糕呈现诱人的橙红色,让人看着不由得流口水,吃起来糯香清甜,回味无穷。
千年古槐问老柿。柿子树寿命长,抗病虫害能力强,特别耐旱,没有大小年之分,在粮食紧缺的年代是贫苦人家的救命恩人,即是水果又是粮食,帮助我的乡亲们度过了无数灾年。它的躯干粗壮,木质硬朗不易变形,是做厨房案板的好材料,父亲在世时,就用我家的门前的柿子树就做成了好几块案板,分给我们兄弟姐妹,使我们成年以后虽然天南海北,但却使用着同一棵树做的案板,心就永远紧紧的连在一起。
纵观柿子树的一生,总是在默默无闻付出,不求回报,像极了山里人性格,努力做好自己就好。

编辑:赵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