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门川金门寨张氏家庙(一)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 整理

金门寨,原名金门新寨,简称金门寨,亦称莲山寨、张家寨、新寨村,位于洛宁县正南16里金门川涧河东岸,与涧河西岸张家祖居地德里村隔河相望。村中正中东西街道正对纱帽山,与纱帽山遥相对望。
张氏家庙位于金门寨西北隅,东西街道西头北侧,一进院落。清嘉庆十二年岁丁卯(1807年)重修,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1810年)建成,耗费巨资,前后历时三年有余。张氏家庙坐北向南,主建筑有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为五间南屋,正中为大门及过道。张氏家庙大门朝南,大门两旁有石鼓一对,雕刻精美。为方三丈正殿,张氏家庙正殿前为青砖砌成东西两个砖腿,砖腿上为砖狮头,青砖表护山墙,五脊六兽。张氏家庙正殿前面为木阁扇门。张氏家庙建筑雄伟,气势磅礴,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张氏家庙庙貌巍峨,木雕精美,砖雕精妙,生动形象,数百年来为世人所称道。
金门寨张氏家庙,为德里张氏四门长房张稔后裔家庙,不包括二房德里村七世张爱后裔。张氏家庙原为张氏故居,三进院落,系明天启初年建筑,原为明朝唐山县知县张讲故居。至乾隆后期,九世唐山县知县张讲后裔十四世时有兄弟六人,其中张致远、张定远、张怀远兄弟三人迁往金山庙村居住守护祖墓,留下住宅一所,方三丈客厅尚存,闲置已久。到嘉庆元年(1795年)四门长房后裔经过多方考察,合族商议,遂决定将此宅买下,准备重新修缮,改建成张氏家庙。起初开始修建张氏家庙时,以金门寨为主的四门长房张稔后裔倡议修建四门家庙,前往德里和二房张爱后裔商议,当时长房张稔后裔主体在金门寨,因此主张家庙建在金门寨;二房张爱后裔世居德里,故而主张家庙建在德里。由于四门长房金门寨、二房德里意见不统一,修建四门张氏家庙一直拖了十年之久。终因双方争执不下,意见分歧,遂决定各自修建家庙。
当时四门长房分为六门,长门四川巡抚张论后裔居住永宁城南宅、磨头;次门唐山县知县张讲后裔居住金门寨、寨根、磨头、金山庙村;三门顺天府治中张讃后裔居住寨根;四门光禄寺署丞张诰后裔居住德里村、旧县;五门京卫经历张诏后裔居住金门寨、磨头;六门张诵后裔居住陈吴老寨。当时长房六门人口占四门总人口80%,而二房德里村张爱后裔人口占四门总人口20%。
金门寨为四川巡抚张论、张兵部父子所建,为张家四门根据地,是张氏四门发祥地,四门各支派大都从金门寨迁出,金门寨做为张氏四门祖居地,这次修庙由金门寨张氏后裔发起倡议,六门后裔积极响应,踊跃捐资,四门长房后裔按六门筹集巨资,先后共筹集资金三十四万七千七百文钱,兴建家庙,终成此举。
金门寨张氏家庙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岁在丁卯开始动工缔造,长房六门合族众志成诚,前后历时三年,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家庙修建竣工,终于在金门寨建成一座气势雄伟的张氏家庙。张氏家庙座北朝南,有正殿三间,为方三丈正殿,东西廊房各三间,南廊房五间,正中一间为大门楼和过道,大门两旁各有一石鼓,雕刻精美。
张氏家庙建成后,张氏家族原来准备在家庙后面修建戏楼。风水先生看过后说:"金门寨地形象一朵莲花,故名莲花寨。俗谚云:莲不起台。若修建戏楼,恐伤地气,破坏风水,对张氏子孙后辈不利,还是不建戏楼为妥。"风水先生的这一建议得到张氏全体家族认可,因此,张氏家庙家庙建好后,就没有再修建戏楼。自清嘉庆年间到民国末年(1949年),四门长房张氏后裔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大规模的祭祖活动。然而二房德里村张爱后裔终因财力不济,建庙未果。
张氏家庙正殿前檐下东西两侧各树有庙碑一通,高七尺余。张氏家庙前檐内东侧树有《创建家庙碑记》一通,石碑为圆头碑,高2.33 m,宽0.86 m,厚0.25m。该碑为清嘉庆十五年创修家庙碑记,该碑碑阳上方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正中书写"皇清", 碑阳正文为磨头村张讲后裔十八世孙廪生张景刚撰写的《创建家庙碑序》,十六世孙庠生张季谦书丹。该碑碑阴上方雕刻有龙凤图案,碑阴上方正中书写"慎终追远",碑阴内容为四门长房后裔六门捐资金额及捐资人名。1970年自我记事起这座庙碑一直矗立在家庙正殿东廊下。1990年被人推倒,后被人移到家庙上殿西间,石碑尚存,完好无损。此碑毁于1996年冬,这年冬天,村中几个孩子把柴火放在石碑上点着烤火,把石碑烧炸了,碎为十几块,此碑遂毁。后来发现后,我让堂兄张庭彩找了几个人把石碑块,拉到我家保存起来。西边石碑毁于1967年,内容不详。据说是城村张九思到金门寨认祖归宗时所立的石碑。此碑可能被运到淀池那里垫石磴槽所用。也可能被运到华沟(应为霍沟,霍家沟)修水库,棚水眼所用。也有人说此碑被运到一级站、二级站固定电机所用,下落不明。
张氏家庙正殿内原建有暖阁,雕刻精美,暖阁内供奉张氏始祖仲文公及四门张氏历代祖宗牌位。家庙正殿内原保存有许多张氏传世文物,有明四川巡抚张论画像,清兵部侍郎张鼎延画像、清淮安府知府张琯画像、清翰林院庶吉士、吏科都给事中、分巡江南庐风道张璿画像以及历代《张氏家乘》及先祖文集等,楼上存放有四川巡抚、顺天府治中、清兵部侍郎、兖州府知府、淮安府知府、分巡江南庐风道、唐山县知县等执事、日照、遮阳伞、传锣一对(圆形铜锣,直径110cm)、金瓜、月斧、朝天蹬等仪仗, "四川巡抚""威震西南""三世进士"等匾额。在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金门寨很多传世文物如:匾额、圣旨、神祗、牌位、石碑和文化典籍古书、先祖文集、诗集、家谱等均被烧毁。明"四川巡抚"执事、明"唐山县知县" 执事遗失磨头村,均被磨头村张氏后裔卖掉。明"四川巡抚"执事被张世芳于1999年春卖掉,今存洛阳市民俗博物馆。明"唐山县知县"被张世帮于2001年卖掉,此执事下落不明。张氏家庙正殿前东侧有一棵青桐树,相传为建庙时所植,生机盎然,青桐树每年秋天都结有许多青桐子,以示张氏子孙,多子多福,繁衍昌盛。张氏家庙前习惯于种植青桐树,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目前我见到张氏家庙前种植青桐树的有:金门寨张氏家庙、德里村张氏家庙、坞东村张氏家庙等。

"四川巡抚"执事



张氏家庙是德里张氏家族四门的家庙,张氏家族每年都在这里春秋两祀,合族祭祖,宣讲族规家训,教化族裔。历代张氏后裔亡故后,在出殡之前要有其亲人引领到这里来报庙,请先祖收留,灵魂入庙,栖居于此,族人称之谓"压魂"。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一 古迹 "张中丞故宅" 云:"张中丞论,字葆一,明天启时官四川巡抚,遗宅在金门川德里村。村南有古柏一株,大十数围,高四丈许,周身螺纹,枝叶亦然,青葱蓊蔚,奇特异常。传闻系中丞手植,四方好古之士,每盘垣树下,流连不能去云。"
"德里村东二里许,有金门寨焉。明崇祯时中丞家居避乱筑此。上有奇石屹立,高八九尺,青蓝色,全体玲珑剔透,上广下削,中有四孔,前大后小。天然无斧凿痕,相传运自四川来云。"
金门寨四川巡抚张论故居前原树有"拴马石",为张论生前拴马所用,故名,世传明朝时从四川运来。解放后"拴马石"被移到张氏家庙后院,置于枯井口上,残石尚存。
民国初年至民国末年,在张氏家庙院内,这里设有国民小学校。1947年解放后,张氏家庙改成新寨村小学,村中拆毁家庙大门,改建成校舍,数十年来,这里一直为新寨村小学所在地。
改建学校时,将大门修在东南角,大门朝东,大门两旁有石鼓各一,雕刻非常精美。1990年后新寨村小学并入寨根小学,这里逐渐废弃。2003年春深夜张氏家庙大门前一对石鼓被偷盗,至今下落不明。
2001年秋9月,淫雨连绵,张氏家庙因年久失修,西山墙和正殿西间轰然倒塌,之后数年东廊房也倒塌。
2002年5月,堂弟张平安结婚之际,我们南学院张氏本家人聚集在一起,我曾提议修复张氏家庙,大家说,需要大量资金,现在咱村人太少,人心很散,不好筹集。我问治民哥,大约预算需要多少钱,他说:"张氏家庙好几百年了,墙都不行了,若修,就必须大修,不仅四周墙全部要换成砖,上盖也要全部掀掉,很多木实也腐朽了,也都要换,跟盖一座新家庙一样,大约需要20万元。钱少了,根本无济于事。"我当时刚从部队回来,一筹莫展,此事搁置至今。那时家庙正殿中间、东间、东、西厢房、南屋尚存。2015年11月张氏家庙仅存的两间上殿也被当做危房扒掉了。张氏家庙正殿从此荡然无存。现在家庙南屋五间和西厢房三间尚存,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世事沧桑,风雨飘摇。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张氏家庙那正殿虽然荡然无存,但它那挺拔俊秀风姿绰约,如巍巍高山一般伟岸的风骨,犹如一座巍巍丰碑,犹如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昭示族人,如梦相随,永远留在张氏后裔的脑海里,永远留在张氏族人的记忆里,永远铭刻在张氏子孙的心中!
2015年12月撰写于金门寨张氏南学院
金门寨张氏家庙

金门寨张氏家庙上殿

金门寨张氏家庙屋脊









金门寨张氏家庙东厢房

金门寨张氏家庙西厢房

金门寨张氏家庙南厢房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