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赋(散文)
文/张德胜
天高云淡风渐凉,秋雁思暖往南方,落叶忧伤菊怒放,满目金黄又重阳。九九重阳的说法源于《易经》,而风俗起始于“恒景、重阳公主"的传说。曹丕《九月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此享宴高会"。自此,九月九日遍插茱萸、登高祈福、饮酒赏菊这一风俗从民间走进了宫庭。陶渊明在《九月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田,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不难看出,魏晋时期,重阳节赏菊饮酒的习俗仍在流传。史载至唐贞观时期,这一习俗由于政治的清明更是大兴天下。太宗坚持以人为本,顺民心、偿民愿,把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
古往今来,重阳节这一天华夏各地都要举行规模大小不等的菊花展、团圆会。尤其是那些情感丰富的文人墨客,更是一刻不着消停,饮酒赏菊,登高遣怀。
王维高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发了对亲人和远方友人的思念与眷恋;卢照邻高唱着:"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抒发了思乡不得归的愁怨;李白登临叹菊:"昨日登高台,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孟浩然借水村山郭书写闲情逸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也有感叹韶华易逝建树无功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还有抒写别愁离恨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俱往矣,看今朝,革命家的胸怀博大深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这昂扬的斗志和冲天的气势一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低迷孤愁。
斗转星移,日升月落,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与中秋节、春节一样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而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而是倍受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始终焕发着迷人的风采。一九八九年党中央决定把以后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中国老人节,九九重阳代表天长地久,更代表全社会都应该敬老爱老尊老,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孝敬父母,关爱老人。让所有老人老有所乐,真正分享和谐社会带来的祥和与温暖。即使不能亲自回家看看,也应登高为父母长辈祈福,或打个电话问候,或发个视频沟通,决不把孤单寂寞留给二老双亲。
重阳节虽在深秋,风凉雨冷,但却满蕴着丰收的喜悦和收获的甘甜。特别是灿烂的傲菊,馨香弥漫,笑对湛湛青天,慰藉着期盼,播撒着美艳,抚慰着思念,传递着清欢。
重阳节,炎黄子孙心中的爱恋。和着喜庆的节拍,踏着欢乐的鼓点,敲击情感的琴键,在暮秋的金风里送出心愿:
九月九日九州天,
有菊有酒有笑颜;
敬老爱老酬天地,
孝心常存永流传。
2020年10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