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娘做的“岐山臊子面”
作者:孟兴华
说起西府小吃,让我终生难忘的美食是家乡的臊子面。娘的手擀面让我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记忆中每逢到过年总会下雪,大年初一刚过,从初二开始人们走亲访友。我们冒着寒风踩着积雪走亲戚,到了亲戚家一进院子大门就能闻到臊子面汤特有的香味。那时候淳朴的农家人待客讲究的是"烧酒盘子臊子面","烧酒盘子"是我们现在说的"大年莱",炒好的烩莱上面盖上厚厚大肉片,豆芽粉条炖猪肉,过年才能吃到猪肉让小孩的我很是留恋早点过年,有好吃食待我们用筷子挟一片肥猪肉吞进口中,满嘴溢香潦咧啦!
在西府年俗里,从初二开始,乡村城镇间道路上,走亲戚三五成群,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搭乘交通工具,喜气洋洋的你我他如拜新春,走在一派祥和气氛中,很是热闹。初二走舅家是关中习俗。带上节礼领着妻女走舅家,我先给舅父拜年互问侯,舅舅待外甥,待亲戚,需要的是笑脸与热心,这是待客的最好名片,也能体现主家待人处事的家风。走他舅有小孩在辞别主家时,主家必须送给孩子一定的"压岁钱”。钱的多少都由主家自个儿定夺:钱多说明你家境殷实,出手阔绰大方;钱少表明你心意到了,懂得人情世故。
在那个特殊年代,农家人很少有排场的饭菜,主人便掀起热炕上的被子,中间放一个烧酒盘子亲戚们在炕头围盘而坐,抄盘子,喝热酒,数十碗正宗的"岐山臊子面"下肚,来时一路上的风寒随即散去。待饭后收拾完厨房,主人陪客人围坐在热炕上,谈论一年来新闻大事,孩子学习情况交流育儿心得,合计看来年有什么新打算。今天我们来你家,明天你们来我家,后天咱们再一起去他家,你来我往,缠缠绵绵几手能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后。
走亲戚是沟通亲情的桥梁,它让年味更浓,让礼节生根!待亲威主家以"八凉八热"的规格来款待亲威,人们把这种饭菜叫炒盘子。待亲戚体现一种"礼"。用心用意招待亲戚,让人气回升,让和气渐增,让年气更浓。
儿时农村要想吃到正宗的"岐山臊子面",还得等到农村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时候,亲戚和全村人都聚集一起,服务队在主家门口撑起两口大黑锅,一口锅下面,一口锅是酸,辣,香,煎,稀,汪的臊子面汤,下面的只管下面捞面;浇汤的只管浇汤添汤,品尝味道,随时准备加盐调醋,端饭的只管端饭、回汤,一道道娴熟的流水席,让传统的"岐山臊子面"绽放昔日风采,让在座乡亲宾客吃得酣畅淋漓。
"岐山臊子面",先人也称"浇汤面",现在有人称"一口香"。辣子和荤油要多,显得汤汪,醋要出头,才能酸得够味,辣得奇香。因此,农家醋最为好,而岐山本地产的一种"天缘醋"属上品,岐山臊子面最讲究的是底汤莱分五种,也是五色,红,黄,绿,黑,白。红是红萝卜,切成小丁块,黄是指炒鸡蛋,切成小菱形式样,还有钟金黄花莱,切成小段,绿是漂菜用蒜苗葱花戒韭菜,黑指黑木耳,白指白豆腐块,五种食莱五样颜色,融入汤中,营养丰富,颜色鲜亮看了让人眼馋。
吃臊子面有讲究,筷子挑起面条,放进嘴里,只能吸,不能嚼。无论面条有多长,顺着喉咙一口气吸到肚子里,那滋味才叫长呢。只吃面,不喝汤,吃个十碗八碗不算多。凤翔臊子面是西乡民俗,盖房架粱,嫁女贺寿,逢年过节聚一起,端西府大老碗乡细面嘹扎啦!凤翔臊子面,既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一种乡愁情结。
今年初,有幸参与岐山县诗词楹联学会换届选举,做为特邀嘉宾代表凤翔楹联会王晓周秘书,乔文祥理事参加盛会。在歧山受到热烈欢迎,中午到县城宾馆吃到了正宗北郭口味的岐山臊子面。回家时每人送一份岐山美食,歧山锅盔,擀面皮,天缘醋,歧山臊子。让我大饱口福。
今年过年,用岐山醋稟臊子肉。去商超选购五花肉,切得小而薄一些,适量情油上祸油热时放入花椒,葱,姜,蒜,干红辣椒炮锅,随后倒入臊子肉翻炒,大约十分钟后加入料酒,酱油,鸡精继续翻炒,待至七成熟时加入歧山醋和盐,开至小火慢慢地炖二十多分钟后,待肥肉变得清亮,臊子肉基本已经熟了,此时放入红辣子面让其渐浙融入臊子肉中,翻炒均匀即出锅,味香可口臊孑肉上桌了。
"岐山臊子面"是手擀面,和面时要在水里加入少量的食用碱面,面要和得硬一些,这样擀出来的面才会又薄又光,吃挺来才会筋道,切面的时侯用擀面杖压着,随着擀面徐徐后移,离出的细细如丝般的面条,又簿又细的面煮出来后浇上臊子面汤才越入味。
"岐山臊子面"的底莱一般用红萝卜切成小丁块,把豆腐过油以后切成和红萝卜一般大小的丁,再将蒜台切成一厘米长段,统一将这江白绿三枓炒在一起作"底汤莱",另外,把黄花莱和木耳在开水里充分浸泡软和后切成小段,小时侯没有木耳,母亲把天然海带用开水泡软后切成小方块,这几样菜煮在汤里面的。汤上瓢菜有鸡蛋饼摊得薄薄的,色黄而嫩嫩,切菱形状,把韭菜切细碎未,为飘菜。三样底莱入汤,让我垂涎流口水,想咥碗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调汤有一个重要程序是"炝汤。在黑铁勺里倒入菜籽油烧至七成热,放入姜末,盐,鸡精,白糖趁热倒入岐山醋。"滋啦“一声响,随着一股烟雾腾空而起,鲜浓的香味扑鼻而来,稍刻倒入清水大火烧,随后小火熬制待食用时,加入臊子肉,底菜和飘花,一锅又煎又汪,芳香四溢的岐山臊子面汤调好了。
现居住县城单元楼,用小锅小灶再也做不出家乡纯正的"岐山臊子面"味,可是每逢节假日,母亲招呼我们带上妻女儿,在一个悠闲的周未,我和母亲和面擀一案又薄又光的面,调制一锅芳香四溢的臊子面汤,让家人尽情品味着有妈妈味道"岐山臊子面,感受着那份遥远而熟愁的乡愁。我口齿生香咥着妈妈做的手擀岐山臊子面。
作者:孟兴华,凤翔人,陕西西凤酒集团公司员工。业余爱好写作,在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发表诗歌散文。
2019年1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