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心墨蕴万象,半窗耘轩览大千
——读单人耘先生诗词书画集后
文|余一
近得南京画家邦美老师寄来她的老师单人耘先生诗集《一勺吟》,捧读再三,觉得单老是我目前读到当代诗人中水平最佳的诗人,其作品有着醇厚而绵长、韵律婉曲而蕴藉,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清丽隽永而豪迈,质朴多情而森秀,是先生个人的“诗史”。其题材广泛,无所不能入诗,其间蕴蓄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又透露着多种艺术学养的华滋浸润,博大精深蔚为壮观。
由于我与单老相隔万里,又素昧平生,谈他的诗我是不够格的,但作为一个钟爱诗词的读者,面对喜爱的、敬慕的、崇仰的大诗人单人耘先生,心情是激动而欢喜的。激动的是能读到如此华美的辞章,犹如隔空与先生对话;欢喜的是他就是我们身边的吟者,读其作如对故人,闻其声如对知己。
当拿到先生的诗集《一勺吟》时,我就在想象眼前的作者当是一位谦逊而敦厚,平易而善良、睿智而亲和的老者。后在网络上搜索“单人耘”,看得出先生的低调与默默,因为网上的消息与可读的东西太少,宣传上与我想象中的诗人有了很大的反差。但在《古诗文网》上看到的信息,令我大吃一惊:里面收录了先生的不少诗词作品,但标注的作者年代是宋代、对单老其人的简介单氏,成都妓,与陈抟同时。我又疑是古代同名同姓的诗人,一看作品,查对《一勺吟》与《单人耘诗词选读》书籍,原来是网络上以讹传讹,盖因作者诗词功力直抵唐宋,竟可以当代之笔混淆于古人间,致使读诗人信以为真,叫我无从谈及。
单人耘,1926年4月生(与我外公同龄),汉族,字子西,号散虹、耘者,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人。诗人,书画家,江苏省文史馆馆员,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兼职教授,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林散之研究会理事。林散之先生入室弟子,全面继承林老诗书画衣钵。单老今年95岁高龄,前段时间不小心摔倒,还是目明耳聪之人,怎么闹出这么大的笑话,所以与南京的雍老师联系,希望他与该网站协商,至少发出一个邮件到该网站的邮箱,消除错误、纠正网上不失信息,给网民以正确宣导。
权当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也算网络间的小插曲吧!下面还是来谈谈单老的诗书画。
单老的诗词就像他的人生一样,有着丰富而曲折的故事,且有与他人不一样的精彩与神奇。其作品的特色,许多名家、学者都谈过,因为在南京江浦一带,还成立了研读“单人耘诗词”的研读协会——碧泉吟友俱乐部。今天我主要就单老的学养、经历(当然是网络、选读的注解与简介中的一鳞半爪)与其诗词、书画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心得,以及就单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展开怎样的研习与思考,因为有如此瑰宝式的人物而不去挖掘她,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与民族的不幸,在所谓的“大师”、“宗师”遍地走的今天,单老完全算是一个“文化学者与艺术精英”,这是我写此文最关紧要与大声疾呼的一点,至于其诗词、艺术特色与创作技巧,留着今后慢慢研究。
单老的出身是地主阶级,年少时家庭优渥,尤其得到其母的启蒙与私塾教育培养,少年时的作品就不同凡响,从《咏马》、《题虎》看得出作者气质与志向的神秀与高远,三四十年代的作品,更见其个性与情志,“倭奴未灭家何在?频写江山频觉羞”,“峰青因度雨,林赤自经秋”。作者虽出生高贵,后国土罹难、战火纷飞,避居乡野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从小对农人就产生了怜悯与同情,后来一直学农、知农、爱农、研农,是真正了解劳动者疾苦与处境诗人。比如1941年的《农夫》:“谁使农夫饥饿甚?一犁养活半城人”,这与《养蚕》中“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陶者》中“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一样,写出了“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
单老从十三岁起跟林散之先生学书习画、学诗填词,其间大量题画诗、题画词,将画面与自己的内心,笔下的烟云与人生中的风雨,巧妙地结合起来,写的很有明清题画诗的遗风,又开当代题画诗的新境。如“晚风吹瘦柳,野鸟下薇汀”,“小窗无事写烟岚,墨色淋漓秋意酣”等。当然,也有少年心事的无奈“鹏飞万里知何日,辜负灯前慈爱深”。
“为民服务无所求,管他楚尾与吴头。要向老农学稼穑,岂从小苑附名流?”参加工作后,先生也是对自己要求严格,不慕浮华,认真工作,踏实锻炼自己,“耘锄粪勺竞能扛……深巷一灯总映窗”,正是这种对自己严格要求,日夜磨砺的身影,方能造就一代诗词大家。
高压态势下的年月,反右、文革间的无奈,此间诗人的作品不多,但从仅有的一些怀旧、忆师、赠友、答妻、游历、登临、所思、记病、自谴、读书、画后等,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对亲情、山河的歌颂,对时间、读书的感悟,从中可探见诗人的赤子情怀与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1978年后,我们的言路已经松动,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主,人民的生活与心情也开朗起来了。此时,先生的作品也多起来了,佳作连连,欢喜欲狂的心情跃然纸上。当然,作者在各个时期,故意避开政治与当时时代动荡的漩涡,或许作者有另一自己的手抄诗集记之,碍于发表出版出来对自己的影响,所以,在诗集中几乎没有看到其对当时政治及社会的描写,但通过一些作品的情愫还是看到一些痕迹。我想,作为一个诗书画的艺术家,不关心那些是不可能的,但你懂的,这里就宕开不谈。
这里举一例:1985年勺盦对雪,盆兰正花,作诗赠娟(其妻),用黄山谷韵
春寒出户欣联袂,踏雪归来欲举觞。
兰蕙花疏双缶古,棕榈叶白小庭凉。
但期养志在山水,不解为文缀字行。
賸有痴情三百斛,为君一暖九回肠。
此作将春节其间踏雪赏梅,夫妻之间感情融洽,幸福美好的光阴刻画在一字一句中。
先生的诗作典雅清丽,这与先生的为人、处事、处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读其几本书籍的前言与序文、后记、后跋,得以窥其端倪:先生由于出身不好,在历次运动中,频遭厄难,在苏北、涟水刘桥,是当地淳朴的民众爱惜与体恤下,度过了不堪回首的艰难,这就是诗人说的:“神州正气,不绝如缕”,对可亲可敬农人、稼穑之事,铭感终身。作者曾云:以诗为食、以诗为药、以诗为镝、以诗为臬。可见,诗歌是他最痛楚的岁月最好良药,最美的情人,最真的知己,最锋利的武器,让他撕裂一切的不幸与苦难,成全自己最真最善最美的人格。单人耘先生又是一个最低调、不张扬、虚怀若谷的人,他说:“我的诗画是一株小草,一勺清水,若能给人一点生机和清净的喜悦,则平生之愿足矣”,这是一个人经历风雨、耐过剑霜之后,最诚毅的感怀。
先生的名字与字号,想来也是冥冥中的神意与灵晤。“仁崟”,就是仁爱的高峰,“散虹”,是先生平生以林散之、黄宾虹为标杆,学习两位大师的为艺、作人的两座山峰。耘者,自然是农人的化身,以农为傲、知农习农,以耕耘者为名,曾见先生有一印“但问耕耘”,这是一种“只问耕耘,不求何获”的超然情怀。先生对农史的研究,尤其编辑《历代农诗》,可见单老在农民身上发觉到一生取之不竭的信心与知识源泉。当然,我没有见到作品,也没有涉猎农诗,只能望文生义,谈来也是隔鞋搔痒。
一勺清墨蕴万象,半窗耘轩藏大千。一勺,是对人生物欲的态度,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诚然,对于人生中的苦旅行吟,先生也是只取一勺,一勺味得大千。当然,也可以说给予他人一勺,一勺自己的人生况味,不像某些“大师”只有“半桶水”也要七上八下,摇晃得四海皆知,从中更见先生的高怀见物理,平易得天真。
行文至此,我想谈谈我们当代人怎样挖掘单人耘先生的诗词书画艺术及农诗、农史的研究及思考。我想在单老有生之年就应当成立“单人耘诗书画学术研究会”,可以是民间组织,也可以是地方组织。利用如今的网络平台,利用今天喜爱单老诗书画的海内外朋友,建立总会研究群,在其他地方设分会,大家共享一些单老的各类文稿、资料,从中作出大量的学术研究文章。
我初步设想:一是利用江浦地区的地方研究会,运用今天的手机、录音录像设备,实地采访记录单老的口述资料;二是厘清单老与林散之、黄宾虹、吴白匋等知名文艺家的渊源及之间的故事,写出先生的《自传》或《单人耘传》;
三是对先生的诗词、新诗、农诗、书画、篆刻,学术著作进行整理,手稿、作品,进行编辑,制作,或者出版《单人耘文集、诗集、画集》等;
四是对单老的作品进行分门别类的研读、考证、诠释,对其艺术思想、诗词特色、学术成果,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五是加强网络间的编辑与传播:对于单人耘先生的诗书画、学术,传播的力度不够,才闹出古诗文网上的笑话,应发动当地学者,编辑网刊、制作“单人耘诗书画学术网站”,不断将先生的交友、艺术生涯、学术活动,上网传播到世界。也许这些东西已经起步,已经有条不紊的推进中,我们的心愿就是一条:让单人耘先生的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爱诗文、爱艺术、爱生活的每一个积极向上者的心田。
最后附上余一最近读单老作品的感想,七绝两首,词云:
其一、嵌名诗·碎锦格
种月耕云俦不单,树人诗教郁灵泉。
耘轩自有知农志,沐雨经风啸夕烟。
其二、
笔底沧桑化大千,墨亲一勺探情贤。
简箪陋巷诗书乐,剑胆琴心耀浦篇。

【单人耘·简介】
男,1926年4月生,汉族,字子西,号散虹、耘者,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人。1946年江浦县中学毕业。195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副研究员,现已退休。现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农大"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兼职教授。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林散之研究会会员,江浦县文史委员会、"江城诗社"顾问。
自幼从外祖父读古文,学书法。十三岁起从乌江林散之学画学诗。1997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其999首诗词选集《一勺吟》,家乡江浦县为其举办首发式。自童年起,每画必题一诗,是传统文人画,格调高雅,而又融有新意,诗书和一,识者以为是近年来画坛所罕见。亦能治印,写散文、新诗、有创作谈,并擅长嵌名联,才思敏捷,诗词联书均获得过大奖。1992年五言古诗《黄山行》在海内外21000人、10万首诗中获第29名,1995年七言古诗《黑融歌》在首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上获第一名,一副楹联在中国楹联学会"来今雨轩杯"大赛中也获第一名。2000年7月以山水画《张家界图》(题有七古长歌)及隶书横幅《刘桥作》组诗获双奖,得到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画作积累较丰,但展览发表的少,赠送送乡里亲友海外友人多,均达到可出版的水平。其诗词功力深厚,真挚醇美,爱国耆宿,均称之为"可传世之杰作"。
附:单老书画作品及与友人合影
………………………………………





(评者余一)70后,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与传播者,因爱诗而写诗,因读诗而写点评论。一个对单人耘先生的仰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