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胸中谁有西湖》
南岸居士
那天休息,下午王留带我去定海村找鹤伟,鹤伟刚好也休息。鹤伟说:“走,我们去西湖。”于是我们仨人各骑一辆自行车,去了西湖。
那是2004年的春天。
那天去西湖,是平生首次。
年轻时上学的时候,在《地理》书上知道了杭州西湖,知道“断桥残雪”、“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后来,有几年在村上初中当民办教师,也教过地理课,也跟学生们讲过杭州西湖,讲过“断桥残雪”、“三潭印月”、“雷峰夕照”……。但心中的西湖,只是一片想像。只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也知道“草绿裙腰一道斜”。
那天下午,冒冒失失地闯进了西湖。
潋滟风光迎面扑来,有些应接不暇。神秘的面纱,就此揭去。如愿以偿的快感,仅仅数秒。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种失落。亭立于脸前的西子,朴实无华,与心中的期待相去甚远。
一池波光,仅此而已。我想起了颍水之畔的老家。老家村里,人们嘴上也衔有一词“西湖”。那是村西地里的一个湖池。小时候,我见过。日头当空,波光鳞鳞。与那天下午站在西湖面前,目光所及,别无二样。老家西地里的湖池,因位于村西,顾名“西湖”。后被夷为平地。但,村西的那块田地,至今仍被喊作“西湖”。
但,此西湖,彼西湖。
当年,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借美人计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挟西施而拥西湖。平湖荡舟,坐看山色空濛,湖天一色,人湖合一。由此,这段美丽的传说,酿造出了西湖“香草美人”的意象境界。
而更远的上古尧帝时的许由,据说是最早来到西湖的高士。这位拒绝了当皇帝和九洲之长的隐士鼻祖,在颍水边洗过被名禄之言玷污的耳朵,逃到江南。许由几乎是个子虚乌有的人物,但其淡泊出世的隐逸气质似乎濡染了所有后世来到西湖的文人雅士。
同样从颍水边逃逸到江南的我,也到了西湖。
刚刚来到西湖边的我,未免对西湖生出些许失望。那天下午,鹤伟、王留带我来到断桥。端详着眼前的断桥,柏油路面,华灯林立,感觉与心中想像的古朴残落,相去遥远。以致于一直到如今每每想到断桥,心里都隐隐地不舒服。让我内心厌恶的还有香格里拉那刺眼的白色建筑。它完全破坏了西湖天然浑成的和谐之美!我见过断桥的老照片,是在《西湖全书》上。老照片上的断桥,残亘断壁,枯藤老树,破枝败叶,洗尽铅华。——这才更贴近我心中所向往的形象。
据记截,林逋当年隐居湖上时,西湖荒寂野逸之风色尚存,那是西湖最后的山林时代。当时的孤山,兀立于湖中,碧波澄明,风致绝佳。
林逋,字君复,宋初四大隐士之一。中年之后结庐隐居西湖孤山,治学不仕,性情恬淡好古;家贫,衣食不足,却能安详自如。他曾以诗明志:“未许尘埃来几席,不妨贫病是湖山。文章自问难追古,光景无多肯负闲。”他不娶妻室,以梅鹤为侣,茶诗自娱,时称“梅妻鹤子”。朝暮身处于湖山之中,林逋阅尽西湖四季风色,不浮不躁,舒缓安详地与山色空寂相伴,造就了其独特的孤洁气质、清雅情趣和旷达情怀,还有他清气逸发、莹天尘想的诗篇。
南宋后期,著名辛派词人、自称“晋宋名士”、性情狂放不羁的龙洲道人(刘过),有一首著名的《沁园春》: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受纵横二涧,东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词中的“逋”就是林逋。林逋爱梅成痴,在孤山绕屋遍种梅花,日日徘徊于梅林之下。
除了梅花,林逋的鹤更能代表他的旷达飘逸心境、仙风灵性之象。林逋常邀游湖山,竟日不归,殊无定迹。如他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与西湖僧人交往。此时如有访客到,则先有家童来应门,请客人坐下,然后放出一鹤。白鹤展翅升空,久久盘旋,发声长唳,清亮的声音响彻湖山。林逋无论在西湖何处,都会知晓,便会掉掉归来。而他与客人饮酒吟诗时,两鹤也能听懂,鸣声起舞。
林逋中年结庐孤山,晚年又在孤山东北隅居所之侧自造坟墓,可谓是真正的西湖之人。
而性情似刘过,心迹如林逋的我,乃西湖一匆匆过客。虽性情张扬,然自知文章远不及古人,也无力效仿林和靖结庐孤山,鹤子梅妻,但我却最喜爱澹斋的《水仙子》: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作者简介:南岸居士(安爱华),清颍南岸斋主人。河南沈丘人。来杭生活已十六年。现为“守望文学社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