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论坛:诗人的自我觉醒与创作】
诗经故里文化传媒总第923期

王亚中,笔名三月雪,河北河间人,诗人、书画家。现为北京《中华瑰宝》杂志总编辑助理兼编辑部副主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水墨丹青”“名家讲堂”栏目签约艺术家。出版诗集《左手穿越右手》,作品散见于《诗选刊》《天津诗人》《齐鲁文学》《暮雪诗刊》等文学刊物及诗歌读本。2018年获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并获诗文艺诗歌奖、中国优秀诗人等奖项。2019年获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2020年获“相约北京”抗疫诗歌大赛一等奖。作品入选《北漂诗篇》(第三卷)《蓝色世纪》《河间诗人》等多部合集。

诗人的自我觉醒与创作
三月雪
诗言志,歌永言。诗无定法,唯心而已。
那么,实际写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这些特性,进行自我创作呢?我先说一下自己的经历。
对诗歌的兴趣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上高中的时候,由于环境的变化,又处在青春萌动的转折期,头脑里经常有一些奇怪的思维活跃,那些似诗非诗的文字促使自己写下来,悄悄地记在日记本里。后来还曾经偷偷地写在校园的黑板上,当然不敢属上自己的名字,但是当看到自己的涂鸦被同学们关注甚至引用传颂,内心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当时正是朦胧诗日渐兴起并成熟的时代,一些新鲜的文字开始在学校里萌芽成长。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同学那里读到徐志摩的一本诗集,被里面的文字深深震撼了,才知道原来诗可以这么美。后来又读了顾城、北岛、舒婷、席慕蓉、戴望舒以及引起校园诗潮的汪国真,开始模仿、学习、揣摩,每每在心里和自己的文字对话,然后让他们自由的流淌出来,哪怕是临时想到只言片语,也要随手记录下来,几乎每天都要写几首,这一习惯保持至今。兴趣热爱与坚持是诗歌创作的必要条件,这些都成为我后来创作的源泉。
新体诗与旧体诗最大的不同在于语言结构的转变。新诗可以看作是一首古体诗的延展,用现代语言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较于旧体诗更容易让现代人理解和接受。无论旧体诗和新体诗都是诗人内心层面的一种心灵触发。所以新诗也要讲求意境意蕴,最忌泛泛的平铺直叙流于直白肤浅或者过分追求语言雕琢晦涩难懂。大多诗歌名家都是善于最简洁的文字来表达最深刻的主题,从平凡入手而又归于平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与个人的文学品味人生修养以及艺术观和价值观有很大关系。

新诗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先要选好主题意象。诗是具象的意象化载体,同时又要通过文字把意象具象化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要主题明确,合理表达,不要设点太多,造成主题发散,貌散神离。
2、合理的架构营造。之前在沧州诗歌百年研讨会上曾经讲过诗歌的唯美架构与意境营造。诗歌需要防止过多拆解和辞藻堆砌。写诗需要语言技巧,但是我不主张将语言过度技术化。太专注技术会影响诗歌的自然韵味,多一些勉强和刻意。
3、语言要精准精炼。中国诗歌语言环境与西方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要盲目的崇尚西方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习惯。西方文字特征决定了西方诗歌表意上的缺陷,所以他们要用大量的词汇去修饰和补充才能说明一件事。最早的诗歌翻译都是源自西方语言的直译,语言思维有很多跳跃、错位和逻辑错误。中国文字的表意性能决定了中国诗歌讲究精炼,切忌碎片化饶舌堆砌和繁冗拖沓重复铺陈,这样往往造成叙述不清,让读者云里雾里,不明所以,削弱主题表达。语言精练也是中国诗歌有别于散文和其它体裁的一大特点,要特别注意。
4、新诗更要讲意境美。好多人把新诗理解的太过简单,提倡口水化写作,把诗歌写成一篇流水账,含糊不清,或者大量无意义的辞藻堆砌,毫无意境,味如白水。其实任何一种艺术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的,诗歌是生活的艺术化呈现,而不是生活状态的照搬。要通过文字的锤炼把意境和文字完美的结合,不管是唯美或者豪放或者婉约或者铺陈或者抒情,都要围绕主题意境来操作。诗有韵味才成其为诗。.所谓“诗在骨不在格也”。有时候一首诗的意蕴表达远比华丽的辞藻来的重要。一首诗有一两句经典能被人记住和回味就很不错了、
5、注意诗歌的分行、节奏和张力。所谓张力就是指诗歌语言延展性和弹性,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产生一种诗思的跳跃感。这种跳跃是基于基本意象主体的外延变化,加强主题呈现,在内涵之外进行合理的铺陈延展。简单说就是要有维度、要立体、有弹性,就像一杯水,可以丰满盈杯,张而不破,满而不溢。使诗歌形象饱满,不生硬,有趣味,有嚼头,引发思考和共鸣。格式僵硬,张力不够,达不到预期效果。不讲原则,张力太大容易割裂主题,破坏诗歌整体性。诗歌的分行是对诗歌整体节奏和脉络的调整和把控,诗人根据诗歌的表达需求来确定分行和长短句,也是调节诗思节奏的重要方式。不要把诗歌写成隔行的散文。

6、熟悉新诗的修辞应用表达技巧。新诗的语言环境比较宽松,但并不是可以随意为之。必要的修辞还是要重视的,特别是语言的诗意化表达。可以多用借代、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强化语言效果和意向表达。避免“为赋新词强说愁”,生凑硬造、空洞的罗列词汇和太直白的叙述,少用滥调套语,避免无病呻吟。
7、诗歌的逻辑性表达。无论是新诗还是古体诗都是要讲究语言逻辑,简单说就是承转关系。虽然新诗字数和结构不固定,分节不明显,但是也要讲究起承转合。起就是开头,入题。承,就是承转过度,对主题进一步展开。转,很关键,是诗歌主题加以变化转折,一般都会作一些思维上的深化或者升华。合,就是结尾。诗歌的结尾最忌平淡,忌解说。要新颖,留有悬念,欲尽不尽,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起承转合要自然过渡,不留痕迹。初写诗歌把握不好可以用四节法,把诗分成四个部分,写的多了就会掌握其中趣味。更近一层便可以忽略分节,形式也可以更自由,但是逻辑递进关系是依然存在的。
8、诗歌境界的升华。诗要讲境界,境界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自身修养和思想境界。一个思想猥琐,充满低级趣味的人,永远写不出高尚的诗歌境界。境界是一首诗的生命,是一个诗人的灵魂。没有境界的诗形同朽木,生命力是不会长久地。诗歌的境界不是简单的迎合和刻意的拔高,是使人内心文学素养的自然生发,是诗人生活观世界观具而微的呈现。
9、诗歌要人懂,写能让人读懂的诗。新诗的白话表达本来是为了更方便简洁和明确的传达作者的诗思。有很多人故作高深,可以追求诗歌维度,把新诗写的十分晦涩,过分追求技巧化表述,绕来绕去,不知所云。这是不值得提倡的。诗歌要人懂,至少读者经过几遍成熟思考后会理解或者看懂一部分。一首永远看不懂的诗,就失去的它的基础价值和文学意义。新诗应该借鉴古诗的创作思维,写让人能读懂并且记住的诗,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并能为大多数人所读懂并接受。
诗歌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古人有很多诗在当时不合时宜,但是现在看来很经典。有些在当时被追捧,但是至今已经湮没无人知。时间是检验诗歌好坏的最好标准,诗歌创作道路曲折漫长,大浪淘沙,经过历史沉淀还能被人记住并时常提起的,才是好诗。
一首诗如一棵树,要做到根深(主题深刻)叶茂(形象清晰)花繁(充满活力)果盛(效果突出)荫浓(外延扩展),把要表达的意象充分的展示和传达给读者并引起共鸣。
保持创作激情,随时随地思考,随时随地写诗,坚持本源化创作,写有温度的文字。
诗歌是一种生活,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要把生活诗歌化,进入诗歌还要出离诗歌,让诗歌创作和生活保持相对的独立。
附几首近作:
一盏灯
三月雪
其一
燃烧是唯一的态度
一盏灯的意义
不只是照亮黑暗
光明瞬间闪烁
用刀切割夜的思维
微弱的暖会弥合深切的痛
在黎明到来之前
回归角落
沉默成灰
其二
燃料要足够充分
才有足够的亮度
灯的光芒取决于燃烧的态度
一盏灯的持久
与夜的长度无关
与站的高度无关
举得太高,容易短路
其三
把自己点燃
这一辈子就一直亮着
可以不光芒万丈
可以不炽热辉煌
但一定不可以熄灭
直到有一天
随风而化
听到人说
这盏灯,曾经亮过
2018.05.10.临屏于香山

向黑暗中扔一块石头(之一)
三月雪
向黑暗中扔一块石头
无法预知它的方向
任其猎空而去
我知道,它将在某一处
降落 炸响 甚至开花
石头是有生命的
在手里飞出的一刻
已经灌注了某种使命
在黑暗深处
划一道美丽的弧
连接黑暗之外的光与能量
黑暗,被一块石头分割
一半走向黎明
一半走向过往
一半寂静的成长
一半落寞的凄惶
黑暗隐藏了世界之光
石头打开了一道命门
灵魂在石头上飞翔
每个人投一块
便在黑暗里构筑一条路
我们踏着石头
穿越黑暗,终将抵达光明
向黑暗中扔一块石头(之二)
三月雪
一块石头,只是一块石头
我把它扔进了黑暗
黑暗很黑,吞没了它微弱的光
此刻,它也成了黑暗的一部分
任何一种包裹和隐藏
终将会被打破
譬如这黑暗
会被一道闪电打得支离破碎
那一瞬的闪光
我看见我的石头开花
我只是向黑暗里扔了一块石头
它开花了,在某一处光里
但是它不记得我
我也不是这花的主人
2018.04.30.于瀛东梅雪斋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