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周家俊,原名周忠松,笔名周松,鲁西。祖籍山东聊城,1959年11月生于辽宁抚顺,高中毕业。1976年12月参军,1979年2月参加中越反击作战,1981年转业北京工作期间。曾在《人民日报》《诗刊》《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云南日报》《滇池》《春城晚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河英雄泪》、《麻栗坡英雄魂》、散文集《红河英雄颂》、报告文学《越战1979》《许世友在1979》、《火红的木棉花》等,有不少作品在全军和地方获奖,被授予军旅作家、诗人等荣誉称号。
在北京工作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见于《北京文学》《北京作家》《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广播电视报》《北广人物》《支部生活》《劳动午报》《顺义文艺》等三十多家文学期刊,报纸副刊发表作品三百余篇(首),其中报告文学《越战1979》、《火红的木棉花》两篇佳作获取创作二等奖,受到军委首长的高度赞誉表彰。全国十二家文联,作协会会员,六家报刊媒体特约记者。《望月文学》杂志特约作家。山东聊城市诗人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主播简介

主播简介:蒋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临清市妇联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志愿者,潜龙养生会所法人,喜爱朗读,愿用我的声音去温暖你的心。用心工作,用心生活,用心去体验人生悲欢离合。微信18865153458

<长篇叙情朗诵诗>
一个共产党员的大爱境界与情怀
一一瞻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感怀
作者/周家俊 朗诵/栉风沐雨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
党的优秀干部孔繁森同志的座右铭
1979年时任中共聊城市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响应国家号召
第一次赴藏工作
前往海拨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
那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
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牧区
推广的关键时期
1988年
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
组织上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
第二次进藏
孔繁森同志担任拉萨市副市长
分管文教卫生民政工作
1991年
一次车祸导致他严重脑震荡
颅骨骨折高烧昏迷
他不顾高烧和伤情
赶到牧民家中
学校了解处理问题
在他的工作努力下
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由45%提高到8O%
1992年
孔繁森同志第二次调藏工作
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
面对调回山东工作
还是继续留藏工作
的人生抉择
孔繁森同志毫不犹豫地选择
服从组织安排
1994年11月29日
孔繁森同志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
因为车祸不幸殉职
时年50岁
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好儿子
孔繁森同志走了
同事们在整理遗物时
只有两件东西
一是他身上仅有的8.6元钱
二是他去世前4天
写下的关于
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当我来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时
从中明白了许多
只有当你真正踏上西藏拉萨
这片土地时才知道
大自然有多么壮丽壮美
更有多么残酷
援藏干部们在高寒缺氧
紫外线强烈的环境里
长期工作生活
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可他们
党的好干部
孔繁森同志
及援藏干部
依然远离家乡
远离亲人
一拨又一拨
一茬又一茬地
奔流不息赴西藏
正如他们的优秀代表
孔繁森同志一样
缺氧但不能缺精神

一个星座
繁星点点
把伟大的祖国照耀更闪耀
更红红火火
一片青松
森林茂盛
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湛蓝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一批又一批人挺立
像似丰碑巍巍屹立
像似一面鲜艳的党旗
高高飘扬
孔繁森同志走了
离开了亲爱的母亲
离开了妻儿老小
像似一盏灯
照亮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照亮了齐鲁大地山河
照亮了江北水城聊城
照亮了雄伟壮观的泰山

孔繁森同志
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好公仆
三次进藏
历时十载
你把高大的身躯融入了西藏
这块壮丽神奇的土地里
在人民的心中
在无数人的心中
树起了一座伟大的不朽的
丰碑


主审/陈百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