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说酒

“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重阳节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烈酒,直到和亲人朋友“举起杯,倒满酒”,一番畅饮后,“醉倒在家门口”,才算了却了思乡之情。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史专家认为,“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做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这便是我国自古就有的“酒以成礼”之说。“礼治天下”的社会,强调的是礼仪、等级、尊卑、长幼,天地为至尊,祖先为至长。这样的礼序之道也体现在饮酒当中。就饮酒而言,君先臣后,父先子后,严格约束,不可举杯对饮。我国是农业大国,节日大都和时令有关。“年谷丰稔,百姓安乐”,自然也离不开以酒相庆,置宴为贺。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承载了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春节,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肯定离不了酒。爆竹声中,春风把暖意吹进了屠苏酒中,不仅人们开怀畅饮,还要祭祀敬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端午节为了辟邪、除恶、解毒,一直保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 中秋节以月为魂,即便不能与家人团聚,也会“举杯邀月”,与月同饮。九九重阳,登高之时,更应“携壶酌流觞”,痛饮菊花酒。中国具有悠久酒文化史,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从仪狄做酒醪,到少康作秫酒,“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不管《三国演义》里的温酒斩敌酋、煮酒论英雄,还是《水浒传》中的三碗不过岗的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很多典籍中都有关于酒和饮酒文化的记载,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影响深远。制酒过程中,能促进原料发酵的发酵剂被称作粬,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用粬酿酒了。粬可分为大粬小粬,依据发酵、贮存时间和接酒时间点的不同,酒分特曲,头曲,二曲,后来人们便以“曲生”、“曲秀才”作为酒的代称。酿酒使用的发酵窖对酒的质量有决定性影响。酒的命名往往以曲、窖、工艺特点来定,例如“xx头曲”、“泸州老窖”等。香型可分为酱香、浓香、清香、米香、馥郁香等类型。酒令,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奇异的文化瑰宝。猜拳行令,曲水流殇,饮酒游戏,五花八门。几千年来把酒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酒令分为射覆猜拳、口头文字令、骰子令、牌令、筹子令等。“满堂二好,八匹马啊六大顺”,“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腚后头”。这样的猜拳一直保持到现在。琴棋书画诗酒茶,中国的文学艺术一产生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到博大精深的汉赋、唐诗、宋词,从丰富多彩的元曲、杂剧、明清时期的小说,到源远流长的绘画、陶瓷及雕塑,再到广泛流传的民歌、小令,都能找到与酒有关的内容。“诗是酒之魂,酒是诗之神”,酒能调剂气氛渲染感情,与诗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或与友宴聚,或独自小酌;或为人饯行,或望月兴叹。历代诗人与酒的诗篇博大精深,汗牛充栋。杜康酿酒刘伶醉,李太白的斗酒诗百篇,醉后自称酒中仙。他的饮酒诗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永远散发着不容忽视的芬芳。“醉里挑灯看剑”,抗金英雄辛弃疾,壮志未酬,只能饮酒抒怀,以醉解忧。暮年蛰居乡里的陆游,以“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为自己有了圆满的总结。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中之块垒,酒能成事也能败事;能益人也能损人。桃园三结义,杯酒释兵权,鸿门宴,瘾酒亡国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世路难行钱作马,愁城欲破酒为军”,一副封建社会人情世故的真实写照。酒,是交友的媒介,是生活中的伴侣,是人类重要的饮料之一。“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情不自禁地随电视里“醉酒疯歌”的曲调哼唱着,“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低头,一四七三六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