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家
家,对于我们所有人 来说,那是温馨的字眼,而自从有了“家”这个词,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却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
我离开家时,在我年少单纯青涩世界里,目光曾不得不停留自家在村里留下的唯一一排五间砖瓦房,虽没装金载银,食还果腹,衣还得体,唯有奶奶年迈、母亲体力不支,弟弟幼不得医,但有大哥“顶梁柱”,我还是边走边回头地离开家乡。在日复一日的生存、发展岁月里,渐渐地,我习惯于汗水浸透衣衫的味道,学会了微笑着面对生活,我把每个平淡的日子渲染得色彩斑斓,将起伏的心情打发的平平淡淡。 终于,我进入了生命的角色。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在沈阳的一隅 渐渐地扎下自己的根。
然而,繁忙的工作无法冲淡平静的回望,时间的流逝平添了绿叶对根的深情。已经习惯于钢筋水泥建筑中穿梭的我,永远情系自己植根的沃土。家的记忆留下了喜怒哀乐和我难以言喻的温情。38年中,唯有两年没回过家,虽然我没有太多的报答,但在我心灵深处始终坚守着坚毅的品格,它穿越着时空,带领着、提携着我的后代一次次离开家、又一次次地走回家,为的是永远不忘这个家,懂得“木性根土,人性根祖”这个千年古训。
我的家是一个大家庭。
若从我家族的根说起,上溯1849年,我曾祖王志敏三子悦财、悦智、悦全携家十口,从山东省龙口市马亭王村 北上闯关东,落户现吉林梨树县林海镇李家围子村,族人称老屯,几经拓展耕织,在老屯建起了四合院、东西院和大小东西院子。房子几十间,有雕梁画栋略显气派,带门闸的黑油子大门彰显气势且具防范。得以在乱世春秋 生存与发展。高祖哥仨,曾祖辈兄弟8人、祖父辈兄弟17人,五六十口人分居不分伙,一起劳作一起吃,并称“伙上”,有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味道,就连上学也是各股出一个人。历经160年沿革,繁衍族人九代,600余口人,分布在9省市。 1945年初,祖父率父辈四人搬到现内蒙科左中旗巴彥塔拉镇,当年称“王府”,主要投奔先期搬那的六大伯王联珠。“8.15”光复后,祖父恐有当地动荡不安,即与全家搬回。经由金家沟子搬到现吉林双辽东明镇前太平村,那时称王悦全窝堡,后俗称王全窝堡。这一住多少年,家有了我,我有了家。
百年历史沧桑,我“财智全王氏家族”根扎老屯。犹如卧地松一般,虽不奋力上扬,而是盘曲横生,送走放飞家人似若游龙翔如飞鹤,蕴情怀于悠远,藏俊秀于飘逸,张开双臂,深情迎送八方九省家人,现家族有组织,男女有序,祖训有承,辈谱有遵循,祖坟有祭祀,整个家族精神家园 由老屯升腾,建立在每一个族人心8中。
老屯,我的老家
节选自王述良著《风雨阳光路》
散文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述良,原沈阳市于洪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从军26年,笔耕不辍,在中央省市报刊杂志发表8万多字文学作品,与区人武部政委转业地方工作16年,担任区政府多个部门主要领导职务,仍热衷于文学创作。由《白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36万字富于哲理散文式的《风雨阳光》路一书,获得沈阳档案馆永久珍藏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