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三角游戏不知起源于何时,也无从考证,在我孩提时代的故乡冀中南农村一带却是非常的流行。在那个娱乐单一玩具匮乏的年代,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游戏,在童年的记忆中久盛不衰。
游戏所用的三角是用纸折叠而成,论材料牛皮纸最佳,书纸次之,作业本纸又次之。为了折三角,我们穷尽办法,把能找到的旧书、废报都偷偷的给撕了,为此没少挨家长的责骂。那时牛皮纸是稀罕物,作为化肥和一些物品的包装纸使用,少得可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谁要有一个牛皮纸的三角,都当宝贝似得藏着,不到关键时刻决不会出场,就像斗牛赛会上的牛王一样重点保护。

打三角游戏首先是要找一块平整的石头或地面,几个人用三角先后轮次进行,就像后来的打台球。不过打三角的好处是多少人玩都可以,人越多场面越壮观,战况越激烈热闹。首先要认真分析研判,找准对方三角的漏隙或者薄弱点,用自己的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也就是虎口的地方捏住三角,然后用自己的三角进行攻击,猛的一下用力甩下去,利用气流将对方的三角掀翻为赢,三角就归己方所有;或者用三角的尖角找准力道,将对方三角怼到划定的范围外,而自己的三角不出圈也可。手段高超的往往几场下来就可以赢一大堆三角,手里多的都拿不下,嘴咧的跟瓢儿似的,好像富豪一样。也有难对付的三角,就是那种我们俗称为“黄油粘”的三角,三角两个边的缝隙也就是“兜”被黄油粘住,风灌不进去,又增加了重量,想掀翻真是比登天都难,可谓天下无敌“大将军”。不过,像这样的三角我们往往以违反游戏规则为由,将其拒之玩外。也有借势作假的,衣服袖口敞开着不系,此风非彼风,企图蒙混过关,这些我们都眼睛雪亮,一一明辨是非。

记忆中常常是这样的场景,在夏日周末或者下午放学的间隙里,顶着满耳的蝉声,两三个、三五个小孩子相约着跑出家门,裤兜里装着大把的三角,去到巷子口的碾盘边或者打麦场上进行决战。他们围在一起摆开战场,心无旁骛、大呼小叫、尘烟四起,尽情地释放着童年的愉悦。这些快乐是发自内心的,现在想想,那种快乐指数一点也不比今天那些用手机打游戏的孩子们差。
其实,有时候快乐真的是很简单的,几个三角,一坨泥巴,数枚弹珠都能够使我们玩上老半天,我们在以这样一种游戏的方式,消释着自己童年欢乐的时光。有时,结果真的并不重要,要紧的是那种参与的过程。打三角游戏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时代,我们的开心笑声融入了岁月的河流,激起了朵朵的浪花。这种印象是刻骨铭心的,永远也不会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