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秦帝国系列五

商鞅变法与《商君书》对大秦帝国及后世的影响
作者|清风
大秦帝国的源起,跟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史记》都为他立传的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复姓公孙,名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改革派魏国人李悝、卫国人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在任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时,公叔痤病重曾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但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并没有听从。
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欲收复秦之失地,便携李悝的《法经》来到秦国。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次面见秦孝公,并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王的赞许。公元前359年任左庶长(爵名,战国秦置,为二十等爵第十级。庶长,意为众列之长),开始筹划变法。
徙木取信

变法伊始,旧贵族们纷纷反对,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这其实是权贵们维护自身利益、抵触变革的说辞。商鞅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他以历史进化论的观点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掌控了舆论的制高点。
为了让秦国人看到他主持变法的决心,树立国家的权威和信誉,他采取了“徙木取信”的举措:在国都咸阳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召集百姓说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并当即兑现,以此立信于百姓。
车裂之刑

时机成熟之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国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处罚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又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深入推行之后,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的景象。公元前340年,秦军击败魏军,魏割地求和,魏惠王后悔没听公叔痤之言。公孙鞅因功获封商于(古地区名,又名于中,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十五邑,这就是后来称商鞅的原因。
由于商鞅主导制定的秦律严苛且残忍,尤其是还增加了肉刑、大辟、凿顶、抽肋、镬烹(huò pēng我国古代酷刑之一,镬烹分为两种:“水烹”和“油烹”,明永乐皇帝朱棣废止)之刑,加上推行的军功爵制度,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导致权贵们多有不满甚至忿恨。秦国公族赵良为让商鞅躲避灾祸劝他说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但商鞅不以为然。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途中欲住旅店,却因他以前的规定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想逃往魏国,也因以前失信而被拒绝。后来商鞅回到商邑(今陕西省丹凤县城西古城村),发邑兵攻击郑国,被秦兵击溃,商鞅被杀于郑国黾池,死后又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可谓咎由自取,可怜、可悲、可叹。

商鞅变法持续了20多年,让秦国强大,并横扫六国。商鞅的法家治国思想,体现在他及后人补充完善的《商君书》里。这本书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版本,内容亦有多有少,但以专政、暴政、愚政治国的主题却始终未变。
《商君书》,又名《商子》,现存26篇,属于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重点论述商鞅等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主要思想如下:强调“强国弱民”。书中有“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意思是能够战胜强敌、称霸天下的国家,必须控制本国的百姓,使之成为“弱民”,而不是“淫民”。商鞅认为国家的强势和人民的强势是对立的。只有使人民顺从法律、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这样国家才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会牢固。用强民去消灭另一部分强民,那么剩下来的仍然是强民,那国家就处于弱势。用弱民把强民消灭了,剩下来的是弱民,没有威胁,国家就处于强势了。强民存在,国家就弱;弱民存在,国家才强。强民,是指那些有思想、有主见、有本领,跟国家作对的人;弱民是指那些惟命是从,没有思想、没有见解、随波逐流的人。
《商君书》中认为人性本恶,必须承认人之恶性,治理国家要以恶治善才能使国家强大,主张重刑轻赏。他认为加重刑罚,减少奖赏,是君主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奖赏;增加奖赏,减轻刑罚,是君主不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奋斗。
《商君书》是天下第一禁书,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时代,都是秘而不宣,过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历代君王和太子才能读到。《商君书》虽然不到三万字,但却完整地阐述了封建君主通过“严刑峻法”等种种手段,达到维护君主统治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商君书》治国术核心有两点:第一是抑商,主张禁止粮食贸易,商人和农民都不得卖粮,甚至连为商业贸易和人口流动服务的旅馆业也予以取缔,民众都被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上,也无法获取外部信息,只能成为生产工具。第二是弱民,“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以弱制民有五法:一是“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小人政治”,“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二是“实行一教,进行思想控制”,不让百姓有知识、多思考、懂道理;三是“通过剥夺个人资产,造成一个无恒产、无恒心的社会,让民众依附国家”;四是通过“辱民、贫民、弱民,使人民贫穷、软弱,实现民弱国强,利于统治”;五是“杀力”,发动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消灭不可驾驭的强民。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国历朝历代君主治国驭民心照不宣的诡秘暗器,是他们不惜以民生的代价来化解内忧外患矛盾,获得长治久安的看家本领!”
此外,法家还强调“辱民”和“贫民”。所谓“辱民”,就是让百姓们屈辱的生活,没有自尊,甚至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商鞅主持制定的“连坐”,邻居犯法不检举揭发要受刑罚,这样互相监视,人人自危。而“贫民”,就是除了生存必需之外,不能让百姓有富余的粮食和财产,即使赖以生存的物资也要由国家分给,不服从国家就得饿死。
以上,就是商鞅的“驭民五术”:壹民:统一思想;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辱民:一是让百姓无自尊、自信,二是教唆相互检举揭发,让他们终日生活在恐怖之中;贫民:除了生活必需,剥夺余财,让百姓人穷志短。如果以上五者都不灵,杀之,即从精神与肉体上予以消灭。
《商君书》对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们来说,可谓是驾驭国民最伟大的发明,但对于民众和民族来说,却是中国人千年噩梦之肇始,也是严重制约社会发展的桎梏。清末维新派谭嗣同感叹:“两千年政治,秦政也”。中国的封建王朝,改姓氏不改秦制,自大秦始也。

而再放眼同时期的欧洲,早在春秋末期,雅典民主制度就已诞生。民主一词的意义是由希腊语的demos(人民)和kratia(统治或权威)派生出来的,意为“由人民进行统治”,它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虽然其实质是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毕竟开启了文明的窗口。而在中国的战国初期,希腊人便开始了选举。同时期,古罗马共和国三权分立确立,国家治理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Comitia Tributa)共同完成。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部族大会由平民和贵族构成。有人说,“古罗马共和国是最早尝试实行法治的国家,创造了一种突出权利、制衡权力的‘混合政体’,而这个政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权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约,呈现出一种‘法治化’的特征。”这些,都是欧洲早期对于政治文明的有益探索。
在科学技术层面,公元前,古希腊人就知道大地是球体,埃拉托斯特尼测算出地球周长39000公里,2000年后启蒙了中国。而此时,统一后的大秦帝国建立起的从未有过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农耕社会,则让中国与科技渐行渐远,而且,还让中华民族与先进的政治、经济体制无缘。它从此给中国埋下了落后的病根,并再也挥之不去,最终成了阻碍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绊脚石。
一一 2020年8月21日 清风斋
图片截选自网络《大秦帝国》剧照,致谢!

作者简介:
崔自三,笔名清风,河南永城市人,硕士研究生,知名讲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游走于全国各地讲学,国内多家大学客座教授,自由撰稿人,曾到美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游学、访问。2018年4月,赴西藏采风,至此实现了走遍全国的梦想。现居河南郑州市,酷爱写作,曾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300多万字,出版商战小说《挑战》第一、第二部、诗散文集《一缕清风,一弯明月》、《那年匆匆》、历史文化散文《风雨一叶秋——中国文化与历史漫笔》、《时光的脚步》等十一部作品,文章风格清新、婉约,深受广大读者们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