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波涛
“老艺头,”资深的农民收藏家,多年如一日,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毕生倾心于钟爱的民间收藏文化,实属不易!

在邳州市岔河镇良壁村,每一提到“老艺头”王如坤,那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他在自家创办“农耕文化博物馆”,深得政府及社会文化阶层人士充分肯定,名声斐然。
带着崇敬之情,某一天上午,在文友谭丰华老师的邀请下,我和周波、陈景胜、李修运三位老师高兴前往王如坤老师“农耕文化博物馆”一饱眼福。
博物馆庭院门前两边坐落着一对雄狮,把不大的“农耕博物馆”衬托得庄重雄伟。步履向前满院春风,处处散发着怡人的芳香,给前来参观客人带来温馨和惬意。展厅四周林立,厅内物件品种繁多各有千秋,远古四五千年近到二三十年,各个朝代物品基本都有。可想收藏历史费工费时费钱吗?

虽说王如坤老师已过从心所欲之年,可他精神抖擞两眼炯炯有神,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思路非常清晰。我在慢慢了解中得知,王老师自开始收藏到今,已有四十多年,回想漫漫收藏之路,真是一路心酸一路歌。七十年代作为一名代课老师,工资少的可怜,平时家庭生活都是捉襟见肘,别说还收藏历史文物,喜欢怎么办?首先只能勒紧裤带想办法,戒掉烟中午不吃饭,穿戴配置尽量减少 ,剩下一分一毛去完成自己喜爱的文物。因为喜欢收藏,没事的时候,王老师便来到集市,用他敏锐之光,扑捉文化精髓,有时为了一件心爱之物,因考虑价格问题,转来转去,王老师都能和卖家死磨硬讲,洽谈耗时五六个小时,最后卖家被他执着所打动,便廉价卖给他。一件两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王老师收藏韧性不变,他有一坚定信念,就是不论收藏道路多么棘荆维艰,都要一如既往义无反顾。
庭院四壁六间展室,琳琅满目的历史物件,凝聚王老师多少心血,从一件小小的邮票到庞然大物的古老绣床,无不凸显王老师的辛苦和执着。展室不大,可是里面每一件展物,都是王老师多年心血和汗水的释然。王老师带领我们一一观赏,他的心是热的,我们几位的心也是烫的,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想把邳州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蓝印花布也是王如坤老师祖传拿手绝活,从他曾祖父开始就经营蓝印花布,当手艺传到王老师手里后,为了把祖传技艺发扬光大,他又在祖辈原来技术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精心细致的研究,使蓝印花布印染技术更上一层楼,就印染图案模板来说,王老师通过自己的灵巧之手,精工雕刻出来有二百多件,可看用心良苦。只因印染出的蓝印花布质量好图案新颖,所以颇得社会的认可,销售遍及全国各地。
王如坤老师告诉我们,为了发扬光大民间文化,今后无论道路多么坎坷,他都要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2020.10.16

作者简介
刘波涛(网名:汹涌),喜欢文学,江苏省、徐州市及邳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徐州杂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大运河文化研究协会理事,邳州作家协会会员,邳州文化协会会员,《家乡》《作家前线》杂志签约作家,《邳州文化网》执行总编辑,《岁月流韵微刊》编委,华夏《思归客》诗文学会特约作家,《苏鄂皖美文》常务副总编辑。从事电业工作,自1985年开始习作,作品先后在《中国电力报》、《华东电力报》《江苏电力报》、《邳州日报》、《农电管理》、《江苏杂文》、《乡土汉风》等多家报社、杂志社及网络媒体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