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论坛:新时代诗歌本位思考与自我觉醒初探】
诗经故里文化传媒总第919期

王亚中,笔名三月雪,河北河间人,诗人、书画家。现为北京《中华瑰宝》杂志总编辑助理兼编辑部副主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水墨丹青”“名家讲堂”栏目签约艺术家。出版诗集《左手穿越右手》,作品散见于《诗选刊》《天津诗人》《齐鲁文学》《暮雪诗刊》等文学刊物及诗歌读本。2018年获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并获诗文艺诗歌奖、中国优秀诗人等奖项。2019年获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2020年获“相约北京”抗疫诗歌大赛一等奖。作品入选《北漂诗篇》(第三卷)《蓝色世纪》《河间诗人》等多部合集。

新时代诗歌本位思考与自我觉醒初探
三月雪
中国新诗经过百年洗礼,经历了很多波折。由尝试至成熟,由繁荣至争议,每一个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诗歌流派和代表诗人,引领诗歌不断的前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兴起以及文学环境的多元化,诗歌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新诗日益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虽然现在诗歌团体众多,但是大多流于形式,或居囿于传统模仿或追逐新奇怪异之风,诗坛在混沌中渐渐迷失本真。很多诗人随波逐流,失去了诗歌的境界和灵魂。正本清源,让诗歌回归诗歌本身,让中国诗歌回归中国传统,当今诗坛需要一场诗歌的自我救赎。这就需要诗人的自我觉醒和再创造,走出一条诗歌的新路子。发展才是硬道理,诗歌也是这样。
新诗起源
所谓新诗或者现代诗是针对于古代诗歌而言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区分,其实诗歌的主旨并没有太大区别。中国新诗现在公认发端于1917年五四运动时期,以胡适发表于《新青年》的第一首白话诗《两只蝴蝶》为中国新诗起点。所以2017年被视为中国新诗百年,各界诗歌团体举行了很多隆重的诗文庆祝活动。但是纪念只是纪念,活动之后,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一百年的新诗真的老了吗,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实,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保持长青不老的,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衰败复生的循环之中。新诗这种文学形式,经过一百年的风雨,也进入了一个关键节点,可以说这个新诗百年是中国新诗的拐点,是一个窗口期。也许最近十年,中国诗歌会迎来一个新的爆发期。前提是,我们要认清形势,摈弃一切繁杂因素的干扰,让中国诗歌回归到它的本位初始状态,以一种原生态的活力健康成长。一切从源头说起,了解诗歌的历史流脉,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方向,明确定位,健康发展,让诗歌回归诗歌。

关于诗本位——让诗歌回归诗歌
诗只是诗,人只是人,诗人首先是诗,如此而已。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诗歌本体,忽略一些复杂的关系,把人和诗剥离开来,剔除主观看法和有色思维,客观地看待诗歌创作。让诗歌回归诗歌本位,然后再从人性化社会化层面进行深度挖掘。诗人首先要写能独立于客观评价之外的可以称得上真正的诗的诗歌作品,坚持正确的诗歌导向,而不是逐流于世俗。
诗本位是诗歌发展的重要基础。本位理念,借鉴于经济学名词“金本位”,本来是指以黄金为价值尺度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衍生出了“官本位”的概念,是指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思想观念。我们这里说的诗本位也是一种引申,是指诗歌的本源状态,让诗歌回归诗歌,回到一种纯净的本真状态。主旨理念可以说以诗为本、以诗为贵、以诗为尊,从而对诗歌有所敬畏和担当。
从诗歌的发展史来看,无论是古体诗、近体诗或者新诗,其本体性质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上的变化。我们看一百年来新诗流派,几乎是每隔十年更新一次。但是不管是尝试派新月派还是现代派抽象派或者朦胧派,这些诗人,这些诗歌的引领者,都是在基于诗歌本身而思考,然后做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呈现不同的风格面貌和思维境界。
回归本位思考,克服浮躁情绪。为什么要诗歌回归本位,是因为当今的世界充满了浮躁情绪,诗歌已经变得迷惘逐渐迷失方向,甚至被边缘化。比如学校语文试卷作文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提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例却经常被学府庙堂所忽视,这很尴尬。更为尴尬的是我们诗歌的现状,进入21世纪已经很少有极具震撼力影响力的好诗作。新诗已经过了百年历程,下一个百年应该如何发展,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当然,近几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文化环境的改变,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兴起,诗坛有复苏的迹象。各地的诗社及民间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诗歌表面的繁荣之下,波涛暗涌,沉渣泛起。诗歌群体也是良莠不齐,一些原来诗歌群体的宿将挑起大旗,打着复兴诗歌的旗号,办班敛财,甚至打压新人。一些新生诗歌力量,无知无畏,个性张扬,恣肆狂躁,任意妄为。一些人崇尚翻译体,崇尚外国诗歌表达方式,过分追求西式语言技巧,诗歌语言复杂化饶舌化,丢掉了中华本土语言的特性。一些人追求形而下的东西,甚至用身体写作,为了出名疯狂炒作无下限。这都不是当代诗人应该有的态度。
诗歌不要过度市场化过度西化。目前来看,大多数群体还处于相对散漫的状态,各自为政,区域化状态明显,融合度和凝聚力不够,甚至有的相互攻击。有的诗人沉醉于旧诗群的模仿,追求历史虚无主义。或者过分强调先锋性时代性,甚至崇尚口水化写作,缺乏真正的诗歌认知和本位思考。很多人把诗歌当做一种赚钱求名的工具,过度的市场化与思维西化,使中国传统诗歌的优点日渐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歌的发展,因而还没有出现影响力足够大,可以引领方向的标杆性诗群或者诗人。
诗歌是具有时代性的,当代诗歌需要自我创新和觉醒。任何文学形式都是为时代服务的,所谓的复古和前卫,都要基于当下的时代认知。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特征这和社会环境及政治环境是相关的。过往的精彩只能提供我们写作营养,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不能盲目回归过去的诗歌时代,那是开倒车。跟其他文学形式一样,诗歌要反映当下,具有时代性,当为时代鼓与呼。
诗歌只有回归本位,与时俱进,摈弃功利思想,打破区域界线,站到一个新的高度,才会走得更远。所以,我们的诗歌要基于自身民族语言特性,排除繁杂的外界因素干扰,放大本土文化特征,又不能被前人所封囿。创新、发展,净化诗歌环境,构建一种和谐向上,健康纯粹的诗歌发展之路,中国诗歌才有可能真正的复兴。当然,现在很多诗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为诗歌的发展做努力。有一些优秀诗人也在呼吁诗歌的思想性、先锋性及自我创新,起到了引领作用。还有人提出了大诗歌的大胆构想,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这是诗歌的自我觉醒,也是当代诗人的自我觉醒,未来十年也许会是中国诗歌,特别是新诗的一个黄金时期,一个爆发期。

第二部分 关于诗歌的创作谈
诗歌写作感受:用心感知,用心写作,以美为律,以思为魂,以心入诗。
诗歌创作的八大特性
三月雪
一、诗歌创作的模仿性
很多人初学诗歌是从模仿开始的,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把自己的诗与模仿对象有机融合。模仿不是单纯的形式上的,要先理解模仿诗作的内涵特征,结合自身的学识修养和语言习惯,选择合适的风格合适的作品合适的作者。一个人的表述特征是固定的,模仿是为了让自己成长,而不是为了像,不是照搬,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另外一个人。如同书画临摹一样,入帖还要出帖,要在模仿的基础上挖掘自己的诗歌特征。
我曾模仿过徐志摩、模仿过戴望舒、北岛、顾城,模仿海子、汪国真,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自我,建立在自己的诗歌思维之上。
很多人曾经质疑模仿的重要性,其实这也是仁者见仁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有足够的积淀和语言表现能力,可能会不需要模仿别人,但是适当的学习借鉴还是对我们的创作大有帮助的。我们不拒绝模仿,但是一定要杜绝抄袭,抄袭是诗人最可耻也是最可悲的行为。
二、诗歌创作的在场性
诗歌的在场性,是指诗人在诗歌状态中的融入性。诗人把自己置身于诗歌的场景之中,以第一视角进行诗意呈现,会凸显诗歌的真实性,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即便是虚构的场景,也要把自己真正投入到虚拟的情境之中。这种在场性呈现有利于拉近读者的距离,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代入感,引起思想共鸣。诗歌的在场性在一些叙事诗或者风景诗中作用尤为突出。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第一视角并不只是第一人称叙述。诗歌的在场性并非必须要借助人称代词进行语言架构,在诗意化的场景设定中,让读者跟随作者视角主动感知和认同是最好的。当然有时候加人称会进一步强化效果,这需要诗人自我把控。
三、诗歌创作的随机性
诗歌创作灵感需要环境和事件儿的情境激发,很多素材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去感知和挖掘。随时随地的可以进行诗歌创作,这种随机并不是随意,也不是刻意营造,而是顺其自然,让诗思自然流淌。多年来我一直保持随机性写作习惯,大部分诗歌都是在一些环境随机生发而成。这种随机性创作的初始灵感也许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场景,有时候是碎片化的灵光一现,如果抓不住不写下来,那可能就擦身而过找不回来了。这种随机性创作是对诗歌很好的锻炼。我从上中学刚开始写诗时就养成了一种随机写作的习惯,身边总是带着一个小本子,有了想法就三言两语记下来,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写作积累方法。等写作用到相似场景时,就会潜意识跳出印象思维。这种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当然现在因为有手机,创作会更方便。我的很多随机性的诗歌都是在手机上刷出来的。走路、吃饭、睡觉、爬山、赏景、地铁、公交,创作几乎无处不在。这种随机性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思维活跃状态,保持对事物的认知度和新鲜感,避免僵化,对我的诗歌写作起到了很大帮助作用。随机性往往是因一点而发,通过诗思外延扩展使其丰满而又有韵味和内涵。
比如,因为失眠,我曾写过一首《数羊》,因为葡萄架我曾写过一首《紫葡萄》,看到汽车上的蝴蝶便写一首《蝴蝶》因为胳膊痛写《痛点》等等。
痛点
三月雪
从一点出发
弥散了整个黑夜
夜的四肢凝聚
抱守成皈依的像
寻找奇点
按压久远的痛
思维幻化游走
梦境被一种力量牵引
总有一个点
刺入我们的神经
把清纯的少女
变作沧桑的妇人
于是,一首禅诗
蜕变成蛹
在夜的阵痛中
降生黎明的蝶
2018.06.06.于帅府园
紫葡萄
三月雪
一串葡萄,红得发紫
路过的人,无不艳羡
但是,葡萄的高度
只可仰望,不可手及
有人说
这葡萄是酸的
第二个人说
这葡萄是涩的
专家说,这葡萄是异类
必须消灭
于是,众人开始鄙视其颜色
甚至叶子和泥土
有一天,我搬来一把梯子
想亲口尝尝葡萄的味道
葡萄已经化入泥土
只留下香甜的风
一群人,指着梯子说
你毁了我们的葡萄
2018.05.10.于香山杰王府葡萄架下

四、诗歌创作的自然性
诗贵自然。自然性与随机性不同,是指诗歌写作不刻意讲究技巧,不刻意经营结构,不过分雕琢语言,不矫揉造作。在平淡自然中蕴毓深刻的内涵,再简单质朴中呈现唯美印象。语言的通俗化也是自然性的一种表现方式。这种通俗是一种基于生活的凝练与升华,透明而真实的语言表达,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口水化和庸俗化。自然,是一首诗亲和力的基础。一首诗,唯其自然生动才显亲切。
这种自然之气要靠诗人本身的学养去挖掘和培养,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历练。
五、诗歌创作的多元性
诗歌创作亦有其多元性,诗人千人千面,百人百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侧重的创作题材和个人感悟也不同,这注定了诗歌的多元性。同一件事物会呈现千变万化的不同意象。比如同样写一只水杯,有的人看到它的形状,有的人侧重它的颜色,有的人侧重它的工艺,有人侧重他的价格,有人侧重他的功能和理念……而杯子就是一只杯子,这就是创作的多元性。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对人对事对不同意象,我们都会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叙述,所呈现的诗歌形态和内涵也就不同。诗歌的多元性,丰富了我们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技巧,拓展了我们的发散思维空间,同时也对我们的主题挖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诗歌创作的开放性
诗歌是一种开放性非常强的文学体裁。这种开放性推动着诗歌不断地提升和发展。诗歌的开放性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的开放与包容,我们不排外,可以吸收外来先进的理念和写作模式,借鉴、融合、发展。这种开放性也适用于各个诗歌群体以及人与人之间,不应该自我封闭,要敞开胸怀,互相帮扶,资源共享,一同进步。开放创新,是诗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七、诗歌创作的思辨性
诗歌的思辨性是一首诗高度的升华。一首诗要有诗思有内涵有思想高度和境界。诗歌要秉承一种思想高度,明确思想定位,紧跟时代脉搏,弘扬正气,歌颂主旋律。诗歌尽量不涉政治,但是可以委婉的表达我们的生活诉求,赞扬我们的精神面貌。这种赞颂是一种艺术化本真的创作形式,而不是无原则的唱高调拍马屁,把诗歌写成干巴巴的老干体。思辨性,还表现在对事物的深度思考,和哲思延伸。不是要空喊口号,内容空洞,是让诗歌通过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技巧,表达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内涵。即便有一些反映灰暗角落的现实诗歌,也要多一些阳光和正能量,看到更多积极的因素。不要把抨击社会打倒一切当做个性,那是任何时代都不会允许的,也不会持久。你不是鲁迅、现在也不是民国,所以清醒的认清时代主流,赋予诗歌正确内涵是很重要的。一切色情的反动的淫秽的形而下的东西是我们必须摒弃的,这是一个诗人最基本的操守。

八、诗歌创作的唯美性
美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第一标准,唯美性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18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曾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美是艺术的精神主旨,亦是衡量一件艺术品的最高标准。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形成以美为律的艺术世界观,这样的美学思维同样适用于诗歌。
以美为律,诗歌才能称其为诗歌艺术。诗歌的唯美性不只在于形式,更在于其深刻的内涵和唯美的意象表达。这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体裁的重要特征。一首诗之所以成为诗,首先要有味道,有心灵阐发与升华之美,而不是平淡无味如白水过地。新月派代表人物闻一多曾经提出了“诗歌三美”原则:诗歌应该有“绘画美”“韵律美”“建筑美”。还结合古代五音十二律独创了“音尺”学说。音乐美一是指每一首诗的音步(顿)一致或变化有规律,二是讲究间行押韵,允许节节换韵,在格律和韵律上有很好的把握。绘画美是说在描写一些景物与事物时,把事物的棱角与状态形容的非常的美。建筑美是说在文章方面,结构很好,不会很零散,而在内容上也很能体现出建筑学上的有基有底。闻一多的《死水》是诗歌三美的代表作品,也是闻一多最满意的一首作品
死水
作者:闻一多
这是以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废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诗歌之美在于文字在于架构在于内涵在于思维等方方面面,唯美而又内涵的诗歌才是最好的诗歌。
我们不提创造性,因为以上的特性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是在进行自我创作。这种创作延续在诗歌的每一个环节,文字、格式、句式、架构、意象呈现、内涵思想等方方面面都是我们创造性呈现的基础。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