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蓑衣
文/张明发

世界风云变幻,历史的车轮,如同滚滚涌动的浪潮,无法阻挡的社会变革,让我们用深沉与惊喜的眼眸,一起回望曾经的岁月……

记忆里,过去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却充满了纯真与欢乐。儿时经常和小朋友们到河里捉鱼,并在河滩边玩耍,每当来了暴风雨,来不及跑回家的时候,我们就像小泥鳅一样钻进附近的一个土洞里避雨。躲在洞里向外张望,总会看到生产队里,那两个放牛的老农,头带苇苙,身披蓑衣游走在雨中,看护着牛津津有味地吃草。一件蓑衣在雨中成了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那时就对蓑衣有种特有的认识与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那个年代的一些东西,都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我们的心里,却有着沉甸甸的记忆。

曾有好友到我乡村博物馆参观,问:"张兄,你乡馆怎没蓑衣?"一句话引起我高度重视。几经打听询问,终于得知本村还有一位老者可能会编。带着试试看的心情,我决定去他家拜访一下。起初找他,他说:"多少年不编这玩艺了,拾不起手了"。我几乎哀求地说:"试试吧,相信记忆会在您的手下慢慢生花。"在我的再三请求下,编织蓑衣终于开工了。
记得那一天天气晴朗,春风拂面,如同我们的心情。我们喝着茶,我和他对面坐着,看着那一双带着老茧的手,心里涌动着酸酸的感觉。他的动作虽然没有那么娴熟,却那么认真仔细,在记忆的长河里,老人终于找到了过去的日子,他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以及蓑衣在那个年代的光辉岁月,他一边给我编蓑衣一边对我说:"当年我也是跟村里一个早己去世的老农学的,想当年老师一天能编两个,我只能编一个,编好后拿到集市里每个能卖两角钱,在当时就能解决全家一个星期左右的油盐的开支……"。打开了话匣子,老人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曾经的时光,他浑浊的眼睛,有了晶莹的泪珠。望着他饱含辛酸的眼睛,我沉默了,我们都不再说话,他低下头继续他的工作,我感觉鼻孔酸酸的,仿佛看到了那段清苦的日子,还有我充满荆棘的童年时光。

蓑衣编好后,我不胜感激,老人不收任何报酬,自愿为我们收藏馆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于是,我配上一个斗苙放于乡馆,供游人观赏怀旧,只为了那段苦难的日子,我们乃至后人都不能忘记!
光阴荏苒,物转星移,随着各种雨具的新生,蓑衣这件曾在六七十年代,盛极一时的雨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进入非遗的行列。但是,在我们眼里,它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它不仅折射着时光的磨砺史,也放射着我们对那段日子,无边的思念,无尽的祭奠……

本期作者/张明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