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重阳
文/李绪明(山东)

重阳,源自上古,普及于西汉,至唐代糅合定型,成为国家认定的传统节日。
九九重阳,尊老祭祖,登高望远,敬天赏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诗句道尽了多少游子,背井思乡的刻骨柔情。
小时候的乡下,重阳大多是不过的。秋假已经结束,玩疯了的孩子又重新坐到了书桌旁,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来,很远就能听到。
你能看到的是一片空旷的原野,金黄落幕,稻谷入仓,地里的谷茬还立着,地头上几棵玉米秸在风中摇晃,水浇地里种下的麦子,已经露出嫩黄的尖牙,渐渐地透着一丝绿意。
雾气刚刚散尽,远处的山峦忽明忽暗,大地一片肃穆。草枯了,叶落了,大雁南飞,秋水微凉。

整个秋假,大家都在忙碌。玉米掰下来,小车推进家,扒皮去英成辫,然后搭在事先做好的架子上。豆棵割完收好,放在压实的场院里,翻晒晾干,拉着碌碡压破豆夹,再把滚圆的黄豆装进袋子。最累最麻烦的就是收地瓜,翻山越岭来到地里,拔掉秧子,用镢头一垄一垄地刨,手挎肩挑运回来,长的顺溜不破皮的,放在地窖里,小的根根毛毛就煮了喂猪,剩下的再用地瓜刀切好,晾在山坡上,河岸边,平屋顶上,等晒干了再存进鏊子里,有时候下雨来不及收的,就会霉变发黑,即使这样也舍不得扔。最后的那些豆秸棒子秸还有地瓜秧子,都运回来堆在大门过道里,冬天下雪了再给羊吃。如果家里缺柴烧了,大人又顾不上,我和弟弟还要扛着镢头拿上镰刀,去山上刨荆棵割黄草,每当看到房顶上升起了炊烟,我们的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
想想那时候,凡是在外当兵,或是出远门读书上班的,每当重阳到来之际,也只能是拍个电报写封书信来表达浓浓的乡思和挂怀。现在就不同了,微信视频,电话聊天,如果想回来,还可以乘高铁,坐飞机,就算在海外,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重阳节就要到了,一年一度的千佛山会,想必又会是香雾缭绕,人山人海。圣水禅寺的庙会,也一定是层林尽染络绎不绝,钟鼓幽鸣,香火鼎盛。看山赏景的,拜佛祈福的,搀扶着,拥挤着,一路向山顶涌去。
又是九月九,重阳日,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屈指算来,来到济南二十多年,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已相继离世,亲人没了,根也就断了。偶尔回一次老家,也是来去匆匆。
天那么高,有白云做伴,水那么长,鱼儿逆流归巢。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一个人朝着故乡的方向,望着天上的月亮,心里有说不出的惆怅。
又是重阳,愿年轻人都朝气蓬勃快乐向上,愿全天下的老人都老有所依幸福安康。
2020.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