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朝东先生自传跋
文/潘安兴
丁朝东先生的自传,经过六年的构思,上十个月的奋笔疾书,洋洋近20万字的宏篇巨制,初稿如遂杀青。
我有幸初睹为快,感谢他对我的信任,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穿越时空,我们曾经的岁月。共和国同龄人,新中国红旗下的沐浴,激情燃烧的年代,仿佛找到了共同语言。
反反复复的拜读了几遍,逐字逐句渗透到鸿构之中,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超强在记忆力。让我叹为观止的精神世界,在苦难中的倔犟不屈,保持奋斗者初衷的风骨。
不知不觉,我进入了作者的心灵。突然,发现,我是在读李密的《陈情表》,让人潸然泪下的孝子情。在这种撕心裂肺的痛陈中,管窥蠡测着不幸家世,上辈的茹苦艰辛,几代人的苦苦挣扎。

而我们这一代人,在贫困与饥饿中成长,在坎坷与蹉跎中行进,却始终憧憬着美好。有着现代小伙子们不可理喻的青春,在苦难中仍然顽强奋斗,从来没有忧天怨地,红色的基因,却痴痴的坚守着信仰。
从书中拾痕作者的脚步,似同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吳运铎《把一切献给党》一样,笃定着远大的理想,心无旁骛地一往无前。作者在学校、在部队、在机关,尽管遭遇挫折,却始终与命运抗争,用百折不饶去开创明天。并没有在贬谪中颓废,在崎岖的道路上徘徊,信仰的明灯,驱散了彷惶的阴霾。
作者从黄陂姚集仁和村杨家田起步,在充满荆棘的路上,迈向河南商丘军营,这一路磕磕碰碰,有几多曲折,还是在山路弯弯。而从野战军转入地方部队,到荆州军分区,贬到松滋人武部,这种起落,十三年的煎熬,回到家乡黄陂,又由人武部转司法机关,悲欢离合的剧情,有着迭宕起伏的砺志。

励志篇贯穿着风雨历程,从上学读书那一天起,他勇往直前,做最好的自己,是基本要求。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目标,就有了动力。在学校,用优秀得老师的青睬;在部队,以勇敢获得首长褒奖;在地方,把真诚换来领导信任。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励志的指南,把读书当作终身的事业,披荆斩棘,开拓前进的道路。从班上的尖子生到培训机构的领头雁,无时不刻在充电,保持引擎强劲的动力,风驰电掣般的在新的征程上。那些斑驳的证件,在说明着多少次挑灯夜战,难忘的旦宵。
不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把读书当作一种修养,静下心来,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已逾不惑,在法律上涉足自己从未有的知识,以拿证实践自己过关。同样,在培训这个陌生的领域,耕耘让收获的结果,说明一切。

这部鸿著,是一封长长的感谢信。为生命中所遇到的“贵人相助”,立一座丰碑。这些“贵人”,不仅仅是同事、上司,而更多的是那些普通的百姓,社会底层的弱势。他们感动人心的援手,朴素在生活中的细节,成为善良的榜样。那些诩诩如生乡村干部、煤矿工人、在军营的战友,在最需要的时候,踊跃上前的担当,刻骨铭心在永恒的记忆。这座无字的心碑,闪亮着平凡中的伟大,经逢“过旧”的吃亏大愚,立身处世的宝箴。
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站在良知的高地,以制高的视野,去拥抱广阔的天地,迈向光明灿烂的明天。这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君子情怀。作者笃行着这一宗旨,回报曾经的慷慨,延续感恩的香火,承接“世交”的情谊。
每个片段,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故事连着故事,起伏跌宕,如同“套娃”一样,构成社会底层的世态百相图,电视连续剧,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不是大题材,却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更觉得耐读耐看,可信度骤然飙升。吸引读者走进当中,那些角色,是现实中的鲜活,给予无限遐思。

每个人的履历表,都在演出自己的故事。是好是坏,无形中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正面还是反面,留下了不经意间的痕迹,旁观者都看得很清楚。真善美与假丑恶,一目了然。是当正角还是当丑角,在人间万象中,行为在镜头聚焦。这些故事,也是现实版的《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续写着《世说新语》,茶余饭后的谈资。
以诗人的情怀,对亲人、战友、同事、朋友真挚的礼赞,那些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诗句段,沁人心脾。如琴台一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拨动文中人物的心弦。作为当事者,留下了自己的镜子,看看昨天的我,无疑是一阵漪澜。
力透纸背的抒情诗句,是生命的乐章,陈年的老酒。邀几个亲人、同事、朋友小聚,品尝品尝人生百味,小隐于山,大隐于市。翻开这部传记体的回忆录,这种不拘形式的座谈,赏心悦目,共享峥嵘岁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黄陂文联原主席周大望先生,对这部传记文学著作作了高度评价,称其为:“置身于波澜壮阔大时代背景下,所记的人和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周主席认为:“他始终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立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价值标准,叙写过往,评价生活,就有了真实的感人力量”。这种平民化的视觉,在同时代的阅读,极具广泛的共鸣。亲和率将不邀而至忆旧时沙龙,给我们温馨。如炎暑在大树歇阴,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
这场聚会,我是迟到者。相识不到一年,也只碰面两次。交流中,找到很多共同点,似乎有相逢恨晚。按规矩,首先自罚三杯,写上三篇文字,不知以为当否?
仅作为文字之交,抒发一下个人感慨,算是见面礼吧。
2020年10月18日
于黄陂前川桃花村曹家湾35号
潘安兴电话☎️:13397133752



作者潘安兴老师简介
潘安兴,本名潘兴家,自号木兰山樵。西陵布衣,普陀知客。一九四九年十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当年老三届,经历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辞赋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词学会副会长,黄陂二程研究会理事。《钰山赋》曾获全国征文二等奖。主编有《木兰山诗词集》,著有《龙腾华夏千秋一统赋》、《中华大家庭赋》、《人间万象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