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里看花说烟霾
作者:金戈铁马
傍晚下了一场细雨,大街小巷都如同水洗一般,湿漉漉的。行走在幽深的胡同里,沐浴着如雾如烟的细雨,看路灯的媚眼,在雨雾中暧昧的一塌糊涂。倾听雨滴从梧桐树上的滴落,目光茫然,寻找着女墙下,那把油纸伞摇曳出的万种风情,寻找着那个弱柳扶风的妖娆,心,便走进了江南雨巷!
胡同里,没有预兆的,渐渐的起了大雾。迷迷蒙蒙,铺天盖地。混沌了天地,混沌了红尘,混沌了双眼!夜雾里,本就暧昧地抛着媚眼的路灯,又蒙上了一层让人猜不透的神秘,宛若蒙娜丽莎的微笑!
街对面的高楼,此刻看不到了,模模糊糊的影子,仿佛是矗立起的一座座山峰!雾气把红色霓虹的光线散射开来,成了漫天的晚霞,染红了山峰后的大半个天际。

拨开云雾的轻纱,倾听身边梧桐细雨 ,我突然觉得,雾,这个东西其实挺好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所产生的那种朦胧美,是平常无法看到的!迷迷茫茫的云雾,把我们所熟悉的一切都遮掩了,产生的那种陌生感让人新奇,让人向往!
涛走云飞,风起云涌,在黄山的山峰间流动着,让一座座奇峰都灵动起来的,不就是云和雾吗,千姿百态,虚无缥缈!峨眉山上,那神秘的“佛光”,不也是在雾里时隐时现吗,闪闪烁烁,波谲云诡!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自呼”。寥寥数语,便写尽了云雾之中,楼台和山影的隐约!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泼墨山水,大气磅礴,只有山峰间,水面上,林木中流动的雾气,才会让一幅水墨丹青活在墙上!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色空濛,便是雨雾描画出的西子湖!永远有让你一眼看不穿的沉鱼落雁,看不透的闭月羞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是哪个专家,发明了”雾霾”这个词!只要有了雾,就称之为“雾霾”,把一切美好,一切遐想,一切梦幻,一切深情,都统统抹煞,统统掩盖了!从此,人们谈雾色变!
中国历史上,好像有记载的雾气就不少,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时,就是在一个大雾弥天的早上!黄帝和蚩尤大战三百回合,蚩尤借助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不辨方向,险些败北!
1300年前,苏轼的先人苏味道在赵州,写了《咏雾》诗:“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400年后,李清照隔空呼应道,“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这是唐宋时期的绝唱,我觉得,那个时候好像应该没有“雾霾”吧?
辞海上,雾的词条是:近地气层中,大量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而霾的词条是:大气浑浊状态下,悬浮的细微烟尘或盐粒……。可见雾是雾,霾是霾,雾是正常的天气现像。霾才是大气污染,应该叫”烟霾“,比较合适。
”雾霾”这个词汇也挺坑人,就像今年的“猪肉荒”,在错误理论指导下,多少“二师兄“,没为人类做出贡献,就因为”污染环境”,非洲猪瘟,而遭了殃!导致至今肉价还高居不下!雾,也一样!不是所有的雾都和霾有关!即使没有雾,霾也依然存在,根本没有必要嫁祸于雾!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专家发烧的胡话,有政治的,经济的,养生的,常识的,不一而足!其目的也许是讨好迎合,也许是利益驱使,也许是博人眼球,也许是哗众取宠,也许压根就是啥也不懂!都听他们的,也许真的”死了连裤子都穿不上”!
突然想起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觅处。可怜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雾,在我们心目中,永远让人思绪飞扬,浮想联翩!它的深处,永远变幻莫测,宛若仙境!

殷显玉(金戈铁马),退休纪检干部。当过兵,当过记者。喜欢文学,认为文学作品就应该抒发正气,为人民服务!

朗读者简介:王晓音,就职于省级国有金融企业,高级经济师;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真诚善良、乐于助人;人生态度:用知足常乐的心态,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责编: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