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在深山有远亲 刘秉荣
“光棍哥、光棍哥,为什么苦闷这么多,村里的姑娘多得很呀,不知你爱上哪一个……”这是我小时候听村里青年人唱得最多的一支歌儿。我的故乡村子叫黄庄,因为村里周围长年积水,因此,这片方圆百余里的水域就以黄庄为名,称为黄庄洼。儿时记忆中,大洼里一年到头水都满满的,只有春天水退了,村南村西才见地面。村里通往外界没有路,都靠船,水退之时路也泥泞不堪,最多能走铁轴车。黄庄是个大村子,村里人大都靠捕鱼和种田为生。

由于年年闹大水(村里人称之为“发大水”),只有村南高地上种些春小麦和高粱,春小麦有三个多月就熟了,而高粱不怕水,在水中也能生长。每年小麦收割后大水就来了,村里人叫“一水一麦”,叫白了即“一水一卖”,即每年大水后都要靠卖些家具等填补生活费用。我记得有一年发大水后,我父亲因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就把台阶小石头起下来卖掉了。1949年黄庄解放了,而这一年的水更大。有个女区长到黄庄看了看,见村民无法生活,提出拆庙排船(即造船),结果把明代建的西大寺拆了,船虽然造了几条,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村里不少人闯了关东,而西大寺自然没了,那一年我四岁,在庙基的破砖烂瓦里逮蛐蛐。

此后,尽管各级政府想办法救灾,也走合作化共同富裕之路,但水患不能根治,村里的“一水一卖”日子改变不了,特别是后来的大炼钢铁、一平二调等极左政策使村子更穷。记得那些年隔几天就敲锣打鼓地搞庆祝,今天庆祝“钢铁元帅升帐”,明天庆祝“粮食放卫星”,敲鼓的点儿挺紧凑,是“呛呛起呛起,呛呛起呛起呛起”,村里人很烦这些锣鼓声,把敲鼓的谐音编成了顺口溜:“家家穷净光净,卖了桌子卖板凳,连个尿盆都不剩!”后来,村里人把这鼓点儿叫做“家家穷”,每当村里有敲锣打鼓的事儿时,打鼓的人问:“敲什么点呀?”有人就回答:“敲家家穷吧!”这个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黄庄的穷。

那时的干部也想改变穷貌,有个叫王捷三的公社书记,他想让村民们富起来,但他不懂科学,他发动劳动力修了个“铁饭碗”,即在大洼地里用土筑成个碗口形状的堤,把水挡在“碗”外,尽管水进不了“碗”,但由于堤外有水,使堤内的土都碱化了,什么庄稼都不长,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了黄庄一个字:穷。由于穷,村里的男青年找不上媳妇,女青年都嫁到外边富裕的地方。如此一来,村里光棍成群,青年们悲唱着“光棍哥光棍哥,为什么苦闷这么多......”在我记忆中,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1962年的十年间,村里除了死人办的事外,办喜事的大概只有两家,其中有一个女的是外地的被骗进村的。

另一个也不是正常的愿意来。可以说村里因为穷,这一拨青年人几乎都找不到媳妇。这些人年轻时都是很帅很能干的青年,但他们都成了一辈子的光棍,真是人间悲剧。到1964年底我入伍时,由于“三自一包”和“四大自由”的政策好,村民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两个青年总算找到了媳妇,但是彩礼要的很多。虽然彩礼重,但毕竟能说上媳妇了。但这仅限于年青人,那些老光棍们已无望了。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风使大洼变了样。

而此时,由于密云水库发挥了作用,黄庄洼虽然有水,但这些水可以控制,可以发挥作用。黄庄洼的地是很多的,当时平均每人有六亩多,但这些地多一半儿是盐碱地,不长庄稼。这时,黄庄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复员军人袁庆明大胆提出在黄庄大洼的碱地上进行“荒改稻”,就是把碱地改造成稻田,因为稻田不怕碱。黄庄大洼的碱地是很肥沃的,水也是不缺的。袁庆明的想法得到了上级党委和全村百姓的一致赞同。从1980年开始,袁庆明带领全村人进行了“荒改稻”的工程,经过几年努力,“荒改稻”成功,黄庄大洼的盐碱地的稻子丰收了。

从此,村里人不再啃红高粱饽饽喝白高粱粥了。家家户户一年到头都吃大米白面——这里我再说几句,在我小时记忆中,吃大米饭(都习惯称粳米饭)只有大年三十中午才吃上。由于“荒改稻”的成功,村里人天天吃大米饭,天天过年了。后来,黄庄的荒改稻经验在大洼地区推广,村民们生活改善了,也改变了“贫在街前无人问”的状态,走向了“富在深山有远亲”之路。村里的青年们找媳妇也容易多了,他们不仅在村里找,还结伴到广西,把柳州地区的姑娘们找来。在1986年前后,我曾写过几篇纪实作品,讲黄庄村里青年到柳州地区找媳妇的情况,稿子在《婚姻与家庭》杂志上发表。

发表后,反响很大。还有的姑娘拿着杂志跑到黄庄送上门儿。而今,那些当年的“老柳”(村里人都这样称呼她们)都已年过六旬,他们的儿女也都成家立业了。我问她们黄庄好还是柳州好,她们都说黄庄好。她们说的是实话,多年来,她们还当中介把她们家乡的女孩子介绍给黄庄青年。而今的黄庄已经没有青年光棍了,姑娘们也都不外嫁了。去年我参加了村里的一个婚礼,婚礼的主持人是长得很漂亮的女孩,打扮的也很时尚。我还以为是从宝坻或天津市里的婚庆公司请来的,一问才知是村里的一个媳妇,她在村里办了个婚庆公司。事后我问她生意如何,她说生意很火,并说不仅承办黄庄的喜事,还有周边村子的,忙不过来。

刚好黄庄大队的书记在场,我问他:“村里还在的青年们还有说不上媳妇的吗?”他说:“黄庄现在这么好,真正的鱼米之乡,许多外地姑娘都托亲靠友的要嫁过来,那里还有光棍儿?现在村里小青年们可抢手哩,岁数还不到就有人上门提亲。”他还感慨地说,“这和老根子他们那代人不一样了,真是应了古话‘贫在街前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呀!”听着他的话,我猛然想起小时候常听青年们唱的歌:“光棍哥、光棍哥,为什么苦闷这么多,村里的姑娘多得很呀,不知你爱上哪一个……”而今,这歌儿已成为黄庄的历史,只能留在我们这些经历的人的记忆里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秉荣,1945年生,1965年入伍,天津宝坻县人。曾于陆军
63军、北京军区宣传部、武警部队宣传部任记者、编辑,主编
文艺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刘秉荣
从1980年起参加总参谋部《贺龙传》编写工作至今,研究红军史
八路军、新四军史、民国史三十多年,先后出版的著作有《菜刀
记》、《反南昌》、《沧海横流》、《红海忠魂》、《西路军魂》《瑰飘
重霄九》、《中共领袖蒙难记》、《神龙元帅》、《喋血洪湖》、《洪湖
血浪》、《福将贺龙》、《红一方面军纪实》、《红二方面军纪实》、《红
四方面军纪实》、《贺龙大传》、《贺龙全传》、《中国工农红军全传》
《八路军新四军全传》、《中央红军长征纪实》、《血龙》、《彭德怀
传奇》、《贺龙元帅》、《朱声达将军传》、《唐子安将军传》、《走近
齐锐新》、《清末绿林纪实》、《杨三姐告状》、《天变》、《辛亥革命
秘史》.《中原大战》,《护法大战》、《护国大战》,《国民政府秘史》
《北伐青史》、《军阀与迷信》、《善书》、《刘家友传》、《尘烟滚滚
唱英雄》、《屹立》、《英雄赞歌》等70部。还于各报刊发表小说报
告文学,散文等300余篇,总字数达4000余万字。系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法制日报》特约记者、《贺龙元帅》获全
军第五届图书奖,《贺龙全传》获全国广播长书金奖。刘联荣简介
刘秉荣,1945年生,1965年入伍,天津宝坻县人。曾于陆军
63军、北京军区宣传部、武警部队宣传部任记者、编辑,主编
文艺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刘秉荣
从1980年起参加总参谋部《贺龙传》编写工作至今,研究红军史
八路军、新四军史、民国史三十多年,先后出版的著作有《菜刀
记》、《反南昌》、《沧海横流》、《红海忠魂》、《西路军魂》《瑰飘
重霄九》、《中共领袖蒙难记》、《神龙元帅》、《喋血洪湖》、《洪湖
血浪》、《福将贺龙》、《红一方面军纪实》、《红二方面军纪实》、《红
四方面军纪实》、《贺龙大传》、《贺龙全传》、《中国工农红军全传》
《八路军新四军全传》、《中央红军长征纪实》、《血龙》、《彭德怀
传奇》、《贺龙元帅》、《朱声达将军传》、《唐子安将军传》、《走近
齐锐新》、《清末绿林纪实》、《杨三姐告状》、《天变》、《辛亥革命
秘史》.《中原大战》,《护法大战》、《护国大战》,《国民政府秘史》
《北伐青史》、《军阀与迷信》、《善书》、《刘家友传》、《尘烟滚滚
唱英雄》、《屹立》、《英雄赞歌》等69部。还于各报刊发表小说报
告文学,散文等300余篇,总字数达4000余万字。系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法制日报》特约记者、《贺龙元帅》获全
军第五届图书奖,《贺龙全传》获全国广播长书金奖。

主播简介:
晚风,退休教师。喜爱诵读。喜马拉雅优质主播,滨州头条金牌主播(喜马拉雅搜老顽童zjf即可)曾在喜马拉雅上发表有声小说《狼图腾》,《无法偿还的情债》,散文《朱自清作品选》,《生而孤独》,司机是个小学生收听的《小学晨读》等。现在《张老师讲故事》和《国学经典》正在更新中……
约稿电话:18803070499
专业音频剪辑微信号:LWt1947-12
